龔惠芬
[摘? ? ? ? ?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共享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的技術將對未來課堂帶來哪些實質性改變?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出來,逐漸進入教學領域,使課堂教學方式豐富多樣,實現課程教學中的在線授課、作業管理、考試管理、課程資源建設與共享等環節,使課程教學向“互聯網+教育”模式轉變。課堂變了,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才能形成更有創造力的社會。
[關? ? 鍵? ?詞]? “互聯網+”教育;中職學校;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54-02
“互聯網+教育”本質上是在尊重教育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傳統教學思維,優化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成果,促進教學評價合理化、科學化。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傳播途徑三者的關系,建立新型的教育環境,全面改變了教與學的關系及方式。
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改變了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升學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學管理和評價更加高效,使教與學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室和上課時間,可利用碎片時間,隨時隨地使用智能設備進行學習,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與差異化學習。
國內外的一些網絡課程平臺已經做得成熟了,而職業院校在線課程正在逐步建立并日趨完善,如何將優質的在線課程通過共享機制和方法引入課堂教學中,使更多的學生受益已經成為職業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院校師生需求分析
(一)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的教學工作從知識的傳播轉變為組織學生學習、交流、探討,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利用媒體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洞察到前沿科技,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開發和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組織好課堂教學工作,創建好教學資源庫。
(二)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
職業院校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具備不斷學習新技術、探索新知識的創新能力,尤其在近幾年項目化學習、問題化學習方式及現代學徒制式的工學結合方式更加注重學生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的技能培養,雖然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下,人才培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各個院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學資源等不同,使很多學生渴望學到新知識、新技能的需求得不到有效解決,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課程教學資源傳播平臺不斷涌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豐富,培養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將是一種趨勢,如何有效地將課本知識、網絡課程資源綜合利用,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
二、課程資源庫建設
(一)根據教育部《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確定平臺教學
資源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修訂稿)》中把教學資源分為八大類:媒體素材、題庫、試卷素材、課件與網絡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和網絡課程。由此可見,教學資源庫是擁有豐富的教學素材,也是一項開放的、動態的、可擴充更新的課程教學支持系統,其豐富多元的教學素材以多種媒體形式呈現在互聯網上,便于使用者查詢、下載及應用。其建設工作任務艱巨,需要社會、院校、教師共同努力完成,進一步依托“云、網、端”,優化“學、教、研”,打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教學環境,促進學校教育更智能、更智慧、更方便。
(二)“規范、簡單、易用”是搭建學校資源庫的原則
需要組建兩支隊伍:一支課程建設教學團隊,一支網絡平臺搭建團隊。(1)課程建設教學團隊成員既有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要有教學技術手段新穎的年輕教師,根據目標,分解任務,提出符合本課程教學目標的方案,收集、整理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案例)、教學軟件,互聯網提供的巨大的課程資源等,打造出一個課程超市,甚至是匯聚優質課程資源的“淘寶”平臺,這就意味著學生接觸到的不單是一所學校的優質資源,更是來自全球的優質資源。(2)網絡平臺搭建團隊由學校信息中心和專業機構組成,利用現有的校園網絡和互聯網技術,考慮系統的人性化、實用化、智能化、易管理維護等因素,基于HTML5技術實現界面的互動式設計,平臺主架構包括三大層次:(1)頂端層,主要包括硬件資源,相關信息資源管理指數據管理、計算管理、負載管理、認證管理、基礎軟件管理等;(2)教學資源庫層,主要是課程資源指課程資源(視頻、文檔等)、用戶資源(學生信息、老師信息、管理員等)、網絡社區管理(BBS、在線交流等)、考試管理;(3)客戶端層,主要實現對教學資源庫的訪問,包括瀏覽器端、移動終端設備等輕客戶端。
三、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方法
(一)校際合作共建共享課程教學資源
我校由10所中職院校組成,部分專業雷同,各院校都在加強專業課程改革,開設名師工作室,建設精品課程。通過建設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在線課程平臺,充分利用各校優勢資源,按照統一的課程資源標準,整體規劃教學內容,使學院的所有師生都可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與學,實現課程資源共享。
(二)利用“蘭州智慧教育·名師在線”平臺,共享蘭州市課程教學資源
目前的“蘭州智慧教育·名師在線”平臺受到中學生的熱捧,它集中名師資源,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資源。這個平臺可以增加職業學校教學資源,集中全市優秀的職業教育者,打造各專業的精品課程。
(三)利用互聯網已有的課程教學資源
職業學校的課程以實用性課程居多,而這類課程在各大學習平臺上都有,通過專業教師的甄選,按照課程的大綱要求、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最適合的課程推薦給學生。同時,學生也可根據個人興趣尋找更多的課程資源深度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成為心智自由的終身學習者
課堂教學要從以往的注重“教師如何教”轉向引導“學生如何學”,培養學生養成積極主動、不斷探索、自我更新、學以致用和優化知識的良好習慣。一堂課對有些孩子來說是一種煎熬,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遇到問題無法得到幫助,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困學、厭學,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可隨時提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答疑解惑。
(一)充分利用傳統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的優勢,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和在線學習共同點是傳播知識,只是方式不同。傳統課程主要是重復教材中的內容,是獨白的課堂,對整齊劃一的紀律要求較高,是所有學生在同樣內容上的熟練度競爭,與自我發展無關的事情,學習內容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失去了學習動力和創造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平臺課程資源豐富,但面對海量信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檢索,學生缺乏有效監督和自我約束能力,可能導致學習不系統、學習效果差,只有將傳統課堂和在線學習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揮各自優勢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制定專門的學習方案,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找到最佳的課程材料、學習方式,并安排好學習內容和進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真正落實“互聯網+教育”的主體性教育思想。
(二)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目標
學校教學部門應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準確把握學生的現有基礎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目標
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下文簡稱《職教20條》),從頂層設計了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學校要緊緊圍繞《職教20條》,從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出發,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更寬,豐富了學生的選擇權,驅使學生盡早開始思考“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我未來可能向什么領域發展”等更長遠的職業生涯問題,同時也要培養他們的協同合作能力、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2.課堂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倡導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以及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運用等方面的要求,組織本專業優秀教師,整合現有的課程資源,深入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分配好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時間比例,落實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制定好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教育成才目標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學校必須肩負起這個重擔,從課程內容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師資團隊組建乃至互聯技術運用上多途徑推進改革,既重視學生學習技能的訓練,也要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了解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個性發展需要,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培養探究式學習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結語
“互聯網+教育”不變的是教育理念,改變的僅僅是學習方式,但方式改變使職業教育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也促使職業教育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教育資源從封閉到開放、教育機構從單一到多元、學習從被動到主動、教學模式從灌輸到互動等,面對這一系列的變化,職業教育從業者要始終堅持教育的核心理念“教書育人”,把互聯網視為提升和變革教育教學的技術手段,從網絡布局、硬件搭建到軟件支持與數據分析,讓整個校園成為一個包羅學生學習空間、方式、成長的立體化架構,通過“平等、開放、自由、高品質”的課堂學習,使學生能呈現出一種新的狀態:“能自我接納,懂得尊重他人;有思想,但從不囿于自己的思想;愿意與人交流、合作,同時具備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忠華,周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15(2).
[2]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3):228-229.
[3]方靜.常州高職園區校際合作共建共享課程教學資源庫的路徑分析[J].職教通訊,2018(10).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