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岳富 王英賢 陳曉婕



[摘? ? ? ? ? ?要]?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每個學段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其教學內容和方式也越來越信息化。網絡學習空間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習平臺,提供了很多優質的功能。以世界大學城為例,其囊括了文章、視頻、微博、留言、相冊、動態、訪客、作業系統、考試自測、課堂魔方、云課堂、空間MOOC等功能,這些功能各有各的特點。通過研究網絡學習空間課堂魔方、云課堂、空間MOOC、作業系統、留言、考試自測等教學中較為典型且常用的功能,計算機基礎課程得到了較為完善的建設。最后將此課程建設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并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比較。從實驗中進行總結歸納,完善新型信息化教學的經驗。
[關? ? 鍵? ?詞]? 網絡學習空間;計算機基礎課程;世界大學城;中職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048-03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一)網絡學習空間發展
信息技術在我國正處于熱潮。在教育行業,各種教育技術發展得如火如荼,微課、游戲化學習、翻轉課堂、MOOCs等,都在為我國教育事業做貢獻。在使用過程中,大部分都要依托平臺,于是Moodle、blog、“世界大學城”、三通兩平臺等網絡學習空間應運而生。“世界大學城”以云計算為技術基礎,是一個基于Web2.0的網絡學習平臺,不僅擁有云空間,而且是非常實用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1]。其中的“課堂魔方”具有教師備課、上課、學生復習、自主學習等功能,是教學中非常有利的工具[2]。
(二)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甚至,很多學校由于教師資源緊張,經常聘請代課老師。代課老師多數可能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易導致學生連最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都學不好,課后也沒有學習資源進行自我提升。
“現代文盲”是指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的人,也就是說,不懂電腦也算文盲,這是聯合國定義的其中一類新世紀文盲。學好計算機基礎,就是學最基本的電腦使用方法。作為一名中職生,如果沒有學好最基本的計算機基礎,如何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呢?
二、研究現狀
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搜索,本研究以“網絡學習空間”“中職計算機基礎”“世界大學城”“課堂魔方”“世界大學城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基礎網絡學習”等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如圖1所示。從文獻統計中可以看出,中職計算機基礎研究占了32%,網絡學習空間為28%,世界大學城相關研究為22%,世界大學城計算機基礎為1%,課堂魔方為8%,計算機基礎網絡學習為9%。
經過對文獻的初步分析,有部分研究針對教學方法,為提高教學效果,各種教學方法都會進行嘗試,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等。
近年來,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中應用較多,如徐柏林利用六步法翻轉課堂模式實踐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3],分別有課前教師準備、學生知識學習;課堂分析學生知識情況、解決問題、反饋學生成果;課后布置作業鞏固與升華。紀慧蓉結合網絡學習空間翻轉課堂,實現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4],即引導學生使用網絡空間學習資源進行課前學習,課堂上進行知識內化、解決問題,課后進行作業布置鞏固與升華。王海霞在世界大學城平臺中應用MOOC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5],對課程導學資源、教學資源、教學互動、平臺功能等模塊應用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面授課堂向網絡學習課堂轉化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學生主動、積極的自學,因此網絡學習空間需要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經過研究視角分析(如圖2),大多數關于計算機基礎的文獻都是關于教學思考、教學改革、教學問題對策的;關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研究多數是關于平臺、信息化建設和學習資源的研究等;關于世界大學城的研究,多數是教學與學習資源方面的研究。除此以外,還有三通兩平臺、云平臺、教育云、智慧校園、泛在學習等相關研究。
三、基于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計算機基礎課程
(一)完整的課程設計模塊
世界大學城平臺具有學習教學、數字化圖書館、新聞、科研、商務、創業、藝術、娛樂、交流等九個功能模塊。其中,學習教學是網絡學習空間較為熱門的研究模塊,主要包括課堂魔方、視頻直播、視頻交流、教研苑、作業系統、在線考試、即時交流工具、多維課件工具等功能板塊。世界大學城具有技術、資源、平臺三個教育資源共享建設的條件,是非常適合網絡學習空間的,促進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校園建設、教育云建設等改革[6],如圖3。
世界大學城支持教師構建個性化、制定化、自主式教學體系,每個教育者同時也可以是學習者,每個學習者也可以互相學習,實現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互相交流與溝通。
(二)學習資源建設
計算機課程學習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更加需要足夠的學習資源,世界大學城的功能模塊就非常適合計算機課程學習資源的建設,圖4為計算機課程在課堂魔方的建設圖,將所有課程學習資源都放在課堂魔方,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做作業、交流、答疑解惑等[7]。
師生通過TeacherOne可以進行備課,提供預習資料給學生,在作業系統模塊可以科學地布置作業,并且可以在學習空間中設計作業提交時間,使學生能夠查看作業的布置情況,還可以在網絡中做作業、提交作業、修改作業、查看作業成績等,教師能夠批改作業,督促未交作業的學生補交作業、下載成績表等[8]。
(三)空間MOOC學習資源建設
世界大學城集成了空間MOOC模塊,可以創建精品課程,上傳海量資源,實時在線,還可以實現互動式教學,方便學生隨時隨地求知,記錄學習的點點滴滴,如圖5。既可以添加微視頻,也可以添加課件、作業文檔等資源。
(四)云課堂
云課堂是世界大學城新增的一個移動學習軟件,可以通過下載APP安裝在手機端,借用手機進行移動學習,這是現階段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同時,其除了可以上傳學習資源以外,還能夠進行考勤、發布課堂討論、課堂活動、課堂提問、問卷調查等。并且能夠對以上環節進行定期數據統計。
如圖6,根據云課堂的結構圖,建設計算機基礎課程,上傳學習資源,并在課堂上進行考勤、提問、討論,設置問卷調查等。學生還可以看到排名和學習經驗。同時,云課堂還可以與世界大學城進行連接,轉到世界大學城。教師端除了教師專有的教學功能以外,還有學習功能。學生端僅僅只有學習功能。
四、基于網絡學習空間應用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效果
(一)學習效果實踐
在世界大學城上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然后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實驗班為我校2017級計算機1班,對比班為2017級計算機2班,實驗流程如圖7。
經過前后測試對比,前測中,學習者學習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排除實驗干擾因素。后測結果表明,游戲化微課與微課均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學習水平,然后,相比之下,學習者使用游戲化微課的教學效果提升更明顯,更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水平。
(二)學生滿意度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安排在后測之后,目的是分析和對比以上兩種教學模式的效果。本研究調查問卷設計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3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設計了5級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采用“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很同意”作為備選評語答案,用1~5分分別為5種答案計分,題意以學生學習效果有所提高、對網絡學習空間學習的認可為正向,對反意題項則進行按5~1分賦值處理[9],按上述賦值方式計算量表總分,如果得分越高,表明學生態度越傾向于學習效果得到了提高、更喜歡網絡學習空間。
對學習效果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可得,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使用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空間的學生“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方面得到了更明顯的改善。
五、總結與展望
網絡學習空間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使教學更加個性化,實現了網絡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更加需要對網絡學習空間進一步深化研究。本研究主要是希望通過分析世界大學城網絡學習空間,為中職計算機課程作一個梳理。計算機基礎課程是現代工作者最基本的必修課,然而相對的,也是教學方式較枯燥的,所以學習資源的建設尤為重要。利用世界大學城的功能模塊,為計算機課程創建學習資源,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把學習資源整理好,更多的是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目前還不夠深入,應用不夠廣泛,需要更加深入探究和廣泛應用,在大多數計算機課程中實踐,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這也是接下來本研究的展望。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和移動學習的融合,優化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
參考文獻:
[1]郭玲玲.“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2]張再富.關于課堂魔方的基本功能與創新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4):63-64.
[3]徐柏林.“六步法”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基礎》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6):25,41.
[4]紀慧蓉.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計算機基礎”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6):8710-8711.
[5]王海霞.MOOC在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研究:以世界大學城為例[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1):51-54.
[6]郭玲玲.“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7]王英賢.基于網絡學習空間構建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11):19.
[8]吳杰,謝舟,李雨霞,等.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現狀調查與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17):36-41.
[9]亓萊濱.李克特量表的統計學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J].山東科學,2006(2):18-23,28.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