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市鄒平一中初中部 劉鳳娟
作為新課標主張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學習方式。然而,當下許多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重點放在了知識的灌輸或解題方法的傳授上,卻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同時也不符合新課標對數學教學所提出的新要求,強化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大量教學實踐與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學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同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樣需要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入手,力求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把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問題情境設置則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積極性的一個有效路徑,但是在設計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問題情境期間,數學教師必須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銳角三角函數》章節中數學知識學習期間,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能否測出一棵樹的實際高度?”這時候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用足夠長的竹竿來丈量樹木高度,之后在地面上測定竹竿高度即可得到樹木的高度,這時候數學教師繼續啟發學生:“你們能否借助三角函數的數學知識,在不能采用直接測量方式的條件下,測出一棵樹的實際高度?”通過這種啟發性問題的設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并在思考中深化自己對于三角函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這部分數學知識的理解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置必須要立足于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基礎上,設置數量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同時要確保問題的質量和新穎性,確保使學生通過探究問題的求解過程而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
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期間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思考和學習,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觀點,以便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教師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力求可以在為學生創設寬松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上,使師生或生生可以開展民主對話,即便學生在自主探究性學習中遇到了問題,教師也不可直接指責學生,反而應該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圓柱、圓錐表面積計算”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全班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之后引導學生剪開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并讓學生自己觀察裁剪后所得到的展開圖,計算出它們的表面積。學生在展開后,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矩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從而借助自主動手實踐來深化對于圓柱、圓錐表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認識。通過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使學生在自主動手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又如,在“幾何體面積計算”部分數學知識學習期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結合有關數學現象或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見解,如除了教材中規定的計算公式外,還可以詢問學生有沒有其他計算幾何體面積的方法等,鼓勵學生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他們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人們的社會生活,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側重知識或解題方法的傳授,更加需要重視為學生提供一些貼合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自己所學的數學,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在設計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或任務時,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避免超過他們的生活經驗或認知范疇,否則可能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容易影響他們的自主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數據在我們周圍》這部分數學知識期間,為了深化學生對于統計表或統計圖的理解和認識,數學教師在該部分知識教學期間,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實際的一些實物或事例,強化這部分數學知識和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聯系,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確保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這部分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之間聯系的緊密性。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留置作業:課下調查班級學生的數目、性別、體重以及興趣愛好等基本信息,并將其作成統計圖;利用統計圖,對班級學生某次考試的成績進行統計等等,借助這些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任務,可以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要素,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實際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入手,鼓勵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時候大膽質疑,為學生設計一些貼合生活實際的任務,確保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