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珙縣中醫院 何 平)
臨床中高頻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其作為一種新型微創技術,能夠安全取得患者足量乳腺組織并進行病理診斷,在臨床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此,本研究為了探究高頻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在乳腺腫塊診療中的價值,結果如下。
1.選擇對象 我院選擇2014年7月~2017年7月超聲科接收的90例行高頻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在34~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歲。在這些患者中,腫瘤直徑在10~67毫米之間,平均直徑為36毫米。對所有患者病理診斷結果與75例經手術患者術后的病理診斷結果相比較,沒有發現顯著差異,前后診斷結果一致[1]。
2.采用方法 采用的儀器設備有:頻率為5~12 MHz的高頻線陣探頭、美國德邁特可調式自動活檢槍(射程15~22 mm)、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西門子S2000)、16G活檢針等。患者在手術前需要對其凝血功能進行檢查,做好操作前評估工作并完成腫塊穿刺談話和簽字。通常要求凝血酶原活動度大于50%、原時間大于20秒、血小板大于>50×109/升。常規消毒鋪巾位利多卡因(濃度2%)局部浸潤麻醉,通過高頻超聲引導將穿刺活檢針送到乳腺腫塊邊緣,然后在乳腺腫塊內部二維聲像觀察下取材4~6次[2]。對取材組織條長度和質量進行觀察,用濃度為10%的甲醛溶液固定選取的活組織并送檢,石蠟包埋后切片,即可進行相應的病理組織學檢查。穿刺工作完成后,需要用彈力繃帶對其進行包扎。
在90例患者當中,有89例患者取材成功,1例患者取材失敗(89/90)。病理診斷結果:良性病變及腫瘤患者5例,其中,乳腺纖維腺瘤3例、乳腺腺病患者1例、乳腺良性葉狀腫瘤2例;乳腺惡性腫瘤79例,其中,導管內癌患者2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73例、粘液癌患者1例、浸潤性小葉癌患者3例;炎性病變5例,其中,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2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3例。在79例乳腺癌患者中,72例患者進行了相應手術治療,69例患者粗針穿刺活組織檢查后的病理結果與手術后診斷結果相一致。有3例患者乳腺腫塊直徑小于20毫米并對其進行粗針穿刺活組織檢查,病理診斷結果為乳腺導管內癌,全乳切除并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手術后其病理診斷結果為浸潤性導管癌,前哨淋巴結陰性,沒有進行腋窩清掃。2例漿細胞性乳腺炎、3例肉芽性乳腺炎,對癥后均治療痊愈。1例乳腺腺病、1例乳腺纖維瘤患者1年后病變沒有發生顯著變化。1例乳腺良性葉狀腫瘤以及1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經手術切除腫塊治療后1年內恢復情況較好。高頻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病理檢測結果與術后病理診斷結果基本一致,符合率為95%,且穿刺后患者沒有出現血腫、大出血、氣胸以及感染等臨床癥狀,檢測效果較好。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的進步,乳腺檢驗方法越來越成熟,在檢查過程中使用高頻超聲探頭頻率較高,不僅能夠探查淺表組織,還能夠測量出腫塊大小以及縱橫比,檢查邊界是否有包膜,內部回聲情況,鈣化斑情況等,同時能夠對血流阻力指數進行測量,從而對部分乳腺腫塊性質進行初步判斷。乳腺腫塊在患者查體過程中很難被發現,而采用高頻超聲檢查,能夠提高患者的診斷率,然而確診之后仍然需要進行組織病理學檢驗[3]。臨床中采用針吸腫塊細針穿刺活檢以及切取腫塊行術中冰凍來確定病理類型,然而這兩種方式具有一定的缺點,前者采集的組織量職能進行細胞學檢查,仍可能需要術中冰凍,且穿刺準確率不高;后者在術前不對腫塊定性,不利于最佳治療方式的選擇。而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能夠彌補上述兩種方式的不足,具有取樣充足、能夠提前對腫塊進行病理學定性等優點,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在傳統直視下不能進行有效的診斷,取材不準確、不能對進針位置進行有效觀察和確定,因而容易引起穿透胸膜等問題,這時就需要在高頻超聲引導下進行。高頻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具有顯著優點:(1)相比較傳統手術活檢,穿刺創傷小、對組織的傷害小,且無需縫合表皮切口,不會留下瘢痕,能夠盡可能避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2)安全性高。該種檢測方式能夠提供清晰的視野,能夠對全程針道進行監視,保證進針方向與胸壁平行,從而防止出現胸膜穿透等問題。(3)局部麻醉、操作簡單、用時較少,準確率高。綜上,高頻超聲引導粗針穿刺活檢乳腺腫塊具有診斷結果準確、安全性高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