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北大醫療潞安醫院放療科 呂玉茜)
食管癌放療效果在臨床中會出現復發問題,同時會伴隨纖維化等問題,手術相對較為困難,存在諸多并發癥問題,效果不佳[1]。為了探究、解決此問題,筆者主要對食管癌根治性放療復發再程放療進行了簡單的應用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份收治患者15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患者年齡49~61歲。其中有5例患者在通過食管癌根治手術之后預防性放療50Gy,護腰范圍為吻合口與患者的食管床位置;10例患者通過根治性放療60Gy~70Gy。全部患者放療之后復發的平均時間在15個月,通過胃鏡確診,不存在轉移等問題。患者各項自然指標信息如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分析對比。
1.2 方法 通過碳纖維定位體板以及熱塑網膜固定患者,標記體表定位點,自患者甲狀軟骨下緣位置到橫膈之下,通過CT增強定位進行掃描處理,厚度為5mm,清晰顯示病灶狀況,在結束定位之后,將CT圖像資料傳到三維治療計劃系統,根據三維重建之后靶體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確定治療計劃,核對無誤之后進行分次的三維調強放療[2]。患者的主要敏感器官有肺部與脊髓等,設計照射也要合理規避這些器官。
CTV要基于GTV基礎之上外擴距離1~1.5cm,選擇3~6個共面固定照射野,在單次靶區周邊的處方劑量為2Gy一次,每周五次,總劑量設在50Gy~70Gy,治療進行前要進行劑量評價。
1.3 觀察指標 根據治療結束之后三個月實體瘤近期療效標準進行客觀評價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對各種信息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計量資料通過()進行表示,通過t檢驗處理;計數資料利用[n(%)]表示,最后通過X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與反應 患者在順利完成治療之后,緩解了吞咽困難、悶氣等一些臨床癥狀,在結束三個月之后進行CT掃描以及造影檢查,觀察分析腫瘤退縮狀況,基于實體瘤的近期療效評價標準分析,患者完全緩解為13%,部分緩解為60%;沒有顯著變化比例為27%。總有效率為73%。其中有10例患者出現了一級急性放射性食管反應;4例患者出現了二級急性放射性食管反應問題;4例患者出現了低于二級的急性發射性肺炎,通過針對性治療有效緩解。
2.2 生存狀況 15例患者生存時間為5個月~16個月,其中1年生存率為20%,死亡原因多為遠處轉移。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食管癌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在世界范圍中每年約有30萬人因食管癌而死亡[3]。食管癌在臨床中典型的癥狀就是進行性的咽下困難,嚴重的甚至無法咽下水與唾液。
食管癌放療失敗與原發位置腫瘤殘存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主要的發生率高達96%,復發后放射治療效果分析之后,專家治療意見不一。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在順利完成治療之后,緩解了吞咽困難、悶氣等一些臨床癥狀,在結束三個月之后進行CT掃描以及造影檢查,觀察分析腫瘤退縮狀況,基于實體瘤的近期療效評價標準分析,患者完全緩解為13%,部分緩解為60%;沒有顯著變化比例為27%。總有效率為73%。其中有10例患者出現了一級急性放射性食管反應;4例患者出現了二級急性放射性食管反應問題;4例患者出現了低于二級的急性發射性肺炎,通過針對性治療有效緩解。15例患者生存時間為5個月~16個月,其中1年生存率為20%,死亡原因多為遠處轉移。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傳統放療方式患者會出現癥狀惡化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食管穿孔、大出血,誘發死亡等問題[4]。在進行首次治療之后,一些正常的組裝器官會受到影響,再次進行放療的時候會受到劑量的影響,這樣就會加劇患者的死亡率,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方式,可以提升治療精準度,實現精準照射,避免患者骨髓以及肺部受到損傷,效果顯著。
綜上,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方式效果顯著,可以提升靶區照射劑量,有效分隔臨近感官區,降低患者各項器官損傷,近期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