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人民醫院外一科 趙詩鐵)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受該癥影響,患者腕關節功能受限,不利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采取傳統固定治療,容易出現再位移的情況,影響患者的康復。相關報告顯示【1】,借助閉合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起到固定控制再位移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實驗分析閉合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臨床分析,擇取88例患者,隨機分2組,對比組間療效,詳細結果報告如下。
擇取2017.2~2018.1某院收治的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者88例,經確診,患者均符合該癥診斷標準【2】,患者自愿配合實驗調查,簽署知情書。排除對象:精神異常、無法交流溝通、無法取得聯系者。結合具體治療方式,隨機將患者分為A組(常規石膏外固定)與B組(行閉合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的2組,每組患者44例。A組男 24例,女 20例,年齡 30~70歲,平均(52.87±2.48),其中 30例患者為摔傷,8例患者為重物打擊傷,6例患者為交通事故。B組內,男 23例,女 21例,年齡 31~70歲,平均(53.54±3.32)歲 29例為摔傷,7例為打擊傷、8例為交通事故。經比較,P>0.05,說明可進一步進行比較分析。
A、B組患者入院后,均在X線機的輔助下,實施閉合復位。其中A組給予常規石膏固定,范圍在拇指關節至肘關節前端,隨著康復進展,更換石高夾用于固定。B組則給予閉合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避開神經肌腱,于第二掌骨基底部與骨折近端,做5~10毫米的切口,暴露骨折端。擰入外固定架螺釘,實現外固定架的連接。再運用X線機確認橈骨的各項參數,并不斷調整外固定架,最后鎖死固定架。之后再采用克氏針進行固定,于掌側行S型小切口,進入骨折近端,實現固定。術后1天,則可展開相關關節的功能訓練。2~3天可進行手指屈伸聯系。定期展開支架的檢測。3~4周,逐漸放松螺釘,6~8 周結合骨折愈合情況,拆除外固定支架【3】。
對比分析組間VAS評分,術后6個月后患者再位移率及腕關節功能優良率。其中優良率以Fernandez評分為標準。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復位固定后的VAS評分為(6.31±1.46)分,B組為(3.86±1.02)分,經比較,B組更低(P<0.05)。A組再位移率為27.27%,優良率為72.73%,B組為9.09%與95.45%,經比較,B組更優(P<0.05)。
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對患者影響較大,且容易造成累及其他關節的情況,常規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外固定的效果不夠理想,對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的恢復效果不夠理想,容易出現再位移的情況。切開復位有助于促進康復,但存在創傷大、骨膜剝離和不利于愈合等問題,實際應用中,還容易發生釘道感染的問題。而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聯合克氏針固定的效果則較為理想,其創傷小,操作簡單,且不會對骨折端的血運造成過大的影響。在術后,患者可以節能性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在保障固定的基礎上,可控制再位移的情況,減少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實驗結果顯示,B組患者在VAS評分、再位移率和腕關節功能優良率均好于A組(P<0.05)。由此可見,給予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患者行閉合復位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并降低再位移率,提升腕關節康復效果,且術后患者的疼痛較少,臨床價值明顯,可以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