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腦血管醫院 梁志麗)
卒中后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患病后患者喪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降低。患者極易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故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保證患者配合治療[1]。本文的研究內容即為延續心理護理對卒中后遺癥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
本次研究選取時間階段為2017年1月~2018年6月,研究患者數量為120例,被選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組(60例)中,研究組患者年齡分布在40~76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8.9±6.4)歲;男女比例為6:4;對照組患者年齡分布在48~78歲之間,平均年齡在(59.2±7.4)歲;男女比例為7:3。被選患者病情、病程及其他一般資料均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接受延續心理護理,具體為:
1.2.1 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為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微信群,有專人聯系患者,通過微信監督患者康復鍛煉情況,飲食情況,用藥指導。鼓勵群里病友互相監督,組織病友參加集體活動。家屬可在微信群中詢問卒中后遺癥相關知識,自主學習。
1.2.2 疾病管理工作的提醒與督促:監督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自我護理,按時服藥,做好生活能力訓練及四肢聯動訓練;每日詢問患者恢復情況,確定無異常。為患者建立康復反饋表,盡量落實表中的內容。
1.2.3 發揮心理支持作用:可在微信群里與患者及其家屬勤溝通交流,早間問好,晚間道晚安。盡可能的為患者創造康復條件,爭取開展志愿者服務,鼓勵志愿者到患者家中隨訪,個案追蹤,進行個體化的康復指導,多關愛患者,尊重患者。
1.2.4 善于利用視頻溝通,通過視頻了解患者目前的疾病恢復情況,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情況,分析患者目前的心理狀態,分析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與患者進行一對一溝通,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對癥干預,使患者主動說出自己內心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心理干預,為患者介紹預后良好的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針對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數據信息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針對出現的計數資料運用X2進行檢驗,并采用(%)加以表示,檢驗結果顯示p<0.05,那么本次研究存在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研究組(73.51±5.11),(22.12±6.21),對照組(70.29±4.62),(20.81±6.52),P>0.05,無統計學意義。接受不同護理后,研究組(43.61±4.89),(6.31±1.64),對照組(58.27±4.35),(18.17±5.23),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卒中后遺癥患者難免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因為治療結束后患者,康復效果較差,患者喪失部分自理能力,加上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改變,極易導致其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嚴重時患者不愿配合完成康復計劃,加重不良癥狀。患者在住院期間,積極配合完成康復鍛煉,質量上可,出院后因為無專業人員監督,康復鍛煉難以落實到實處。在護理方面,患者及其家屬不重視康復鍛煉,對患者能夠康復沒有足夠的信心。采取延續心理護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也得到有效的心理護理,恢復期間心理負擔輕,樹立疾病康復的信心,對治療護理工作的配合度高。預后更好[2]。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延續心理護理的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顯著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也證實了對卒中后遺癥患者實施延續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在恢復期間持續保持心情舒暢,更愿意配合完成治療護理工作。但因為研究的基礎為120例小樣本患者,所得到結論的說服力可能不夠,期待臨床未來以更多患者為樣本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對卒中后遺癥患者實施延續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臨床應用價值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