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 陳 然)
在糖尿病疾病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此并發癥是指病患在無其他原因的前提下,發生同四周神經功能障礙的有關癥狀與體征,屬于亞急性感覺運動麻痹綜合征。病患初期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肢端感覺異常,后續漸漸發生肢體疼痛、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甚至發生肢端潰瘍、壞疽等,從而導致癱瘓,嚴重影響著病患肢體活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因此,對如何能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已成為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任務。近幾年,中醫治療護理逐漸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本文就其應用現狀進行綜述如下。
一、辯證施膳護理 DPN在中醫學里歸屬為本虛標實之癥,通過飲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在學者趙建蘭、田興群的報道中[1~2],通過對DPN患者進行分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中醫護理組通過實施中醫辨證施護,按不同臨床表現給予不同的膳食護理,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英國糖尿病足部神經篩查評分和踝肱指數(ABI)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在治療中按患者不同臨床表現給予合理的膳食指導,對氣虛血瘀型宜給益氣活血之品如黃芪和川芎瘦肉粥等,患者臨床癥狀為肢體麻木,肢末時痛以及氣短乏力等。對陰虛血瘀型宜給淮山、蓮藕、百合等行健脾化濁和滋陰活血,患者臨床癥狀為肢體麻木、腿足攣急和酸脹疼痛。對寒凝血瘀型宜給韭菜、龍眼和大棗等行散瘀血的作用。對痰瘀阻絡型宜給木耳和山楂等活血化淤食物,對健脾化痰,患者臨床癥狀為肢體麻木不止且常有定處。對肝腎虧虛型宜給羊肉和狗肉等補益肝腎,患者臨床癥狀為肢體萎軟無力,肌肉萎縮和腰膝酸軟等。對大便秘結者,需建議其多飲用番瀉葉和大黃浸泡茶水。
二、中藥足浴護理 中藥足浴是中醫治療DPN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簡單便捷、經濟實用。中藥足浴的常用藥物為川芎、丹參、赤芍、伸筋草、雞血藤、黃芪、桂枝以及木瓜和威靈仙等,足浴在熱能效應下經皮膚俞穴、孔穴直達病灶,讓淤血化、痰濁消和絡脈通,從而發揮改善微循壞與神經病變的功效。學者蟻淳和陳佩儀研究表明[3],采用中藥足浴可顯著提升正中神經和腓神經深傳導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其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龔玉萍學者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4],通過中藥足浴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三、藥灸護理 有文獻報道[5~6],使用自制丸藥當作灸料施灸可顯著改善DPN患者臨床癥狀,其將麝香、樟腦、草烏、當歸、川芎及川烏等中藥研磨成粉,調制成丸劑后以紗布包裹藥丸,取神闕、涌泉以及阿是穴分別進行藥灸治療。將藥丸懸于酒精燈上方略烤片刻,迅速放置于穴位上。溫度以患者覺行舒適為宜。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四、穴位貼敷護理 通過穴位貼敷可達到祛風除濕和活血祛瘀通絡的功效,穴位在吸收藥物的同時并能對其產發生刺激,從而將藥效發揮到極致。同樣不同癥狀需給予不同的藥物進行貼敷。補氣多采用丁香、肉桂以及黃芪和細辛等為主,并加以姜汁調和,分別貼敷于大椎、腎俞和脾俞穴。風寒濕痹型多以選紅花、威靈仙、川烏以及草烏和伸筋草等研粉調醋;風熱濕痹型以防己、絡石藤、海桐皮、忍冬藤、紅花、水蛭等研粉調醋,分別貼敷于足三里、陽陵泉、血海以及風市和大椎等穴位。在王姍姍和王靜等學者的研究中[7],對DPN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自制藥餅分別貼敷于患者足三里、三陰交、神闕和涌泉四穴,并用自粘性膠貼進行固定,每日1次,初次貼2小時,后續每次貼4小時,以8天為一個療程。其結果顯示,采用穴位貼敷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8%,顯著高于常規護理對照組的44%;其中醫證候積分、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甘油三酯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學者李素娟的報道也同樣證實了穴位貼敷對DPN的顯著療效[8],研究組有效率高達97.5%,對照組為76.3%。由此可見中醫穴位貼敷護理應用于DPN患者的重要意義。
五、足部按摩 通過足部按摩刺激足部各個穴位與經絡,有利于加強循壞,增加血流,從而增強神經營養和糾正代謝紊息,進而使神經癥狀與體征得到改善。張立芳在研究中將80例DPN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中通過足浴足部按摩,臨床治療效果高達95%,顯著優于常規治療對照組的65%,其在文中表明足部按摩可經神經反射啟動人體的調節機制,糾正代謝情況,從而對血糖進行調節,并且可放松肌肉,緩解或消除疲勞,增加患者的舒適度[9]。
六、情志調節 按照病情特點和心理狀態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也能最大程度促進病情康復。通過語言開導法、靜志安神法以及抑情順理法對患者不良情志進行調節。加強與其交談,鼓勵其訴說心中不暢,積極參與家庭生活和社區活動,以興趣愛好等方法來改變不良情志、從而發揮“解郁而病退、病退而解郁”的效果,進而改善患者肢體麻木和冰冷等臨床癥狀。
七、小結 中醫護理技術是由整體治療和辨證論治而延伸出來的中醫護理手段,中醫護理將現代化護理理念和中醫護理技術相結合,通過膳食護理、足浴、貼敷、藥灸、按摩以及情志等護理來控制和延緩疾病進展,緩解或消除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其痛苦,提升其生活質量。但是,中醫護理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更為熟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在推廣應用中醫護理的同時,還需加強提升中醫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讓其充分體現中醫護理價值,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