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 李凱 李小琴)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心內科進行治療的2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一共有男性患者14例,剩余為女性患者6例,他們的年齡分別的分布情況是在50歲到84歲之間,患者之間的平均的年齡保持在67歲。急性下壁梗死7例,前壁梗死5例,前壁梗死4例,廣泛性前壁梗死4例。有8例頻發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動過速,1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心室顫動。有5名患者停滯。
2.1 做好基礎護理,保證病人充分休息 立即保持靜臥,需要暫停所有的活動,并且還需要患者保持大便的通暢。使用宣傳的方式去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護理知識的普及,使得他們可以充分了解休息的重要性,減輕心臟負擔;便秘患者可以酌情使用瀉藥,使得病人能夠在床上順利的排便,真正的做到不怕臟活和累活;使得患者不會因為排便問題而產生痔瘡;嚴格去對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的飲食進行控制,在飲食上要保持低鹽和低脂液并且食用一些半流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飽和,并注意補充維生素。
2.2 監測生命體征并迅速做出判斷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吸氧,氧氣流速為4~6升/分鐘。立即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以及心電監護。心電圖監測是入院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必要措施。心律失常的高峰期是在梗塞后48小時內。因此,心電圖監測和心電圖檢查對于識別惡性心律失常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監護儀上的心電圖和血壓變化,并將心率使其能夠保持在60到100次/分鐘。在出現異常治療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報告給上級的醫生。醫生需要對其進行鎮靜治療,并且可以適當的注射緩解疼痛以及血管擴的藥劑。除此之外作為護理人員一定要密切的去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患者的意識,還有尿量與胸痛癥狀的變化給予關注,及時對于心律失常的出現以及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出現進行檢查,同時做好各種記錄。
2.3 準備救援藥物和救援儀器,隨時準備救援 所有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無論是否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律失常,都應事先在急救車中準備各種抗心律失常及搶救藥物藥物等,救援設備,包括除顫器、臨時心臟起搏器等,以備緊急使用。
2.4 正確選擇血管,準確掌握用藥方法 應建立兩個有效的靜脈通道,一個用于靜脈輸注抗心律失常藥物,另一個用于其他藥物;對于上肢,應選擇盡量使用擴張血管的藥物,如肘中段靜脈,需要使用較薄的導管。留置以防止選擇下肢遠端靜脈。對于靜脈注射胺碘酮,肘靜脈是主要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速度不宜過快,給藥時應觀察心律變化。
2.5 不同的救護方法用于不同的心律失常 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搶救方法有所不同:1.對于竇性心動過緩患者,注射阿托品1毫克,并且保持心率在60到80次/分為宜,以防止心肌耗氧量的增加。2.對于竇性心動相對過快的患者,主要是對其自身的病因給予消除的同時緩解患者自身的疼痛和緊張的情緒,對其糾正低血壓和心臟功能給予改善。3.對于頻發室性早搏以及多源室性早搏,還有就是伴有室性早搏以及連續室性早搏常表明心室顫動,醫師以及護士需要密切去進行觀察同時及時的找出存在的異常問題,快速的報告同時積極的去與醫生的搶救進行配合。4.對心室顫動患者,在發現后需要馬上使用非同步直流電復律,也就是200-300J非同步電擊進行除顫,如果再次除顫也并未獲得成功,那么可與360J共同去對酸中毒和低氧血癥以及電解質紊亂情況給予糾正。
2.6 加強心理護理,減少焦慮 心肌梗塞會產生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得知自身病情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一些緊張感,同時還伴隨著焦慮與恐懼感。因此,當患者的病情穩定時,應允許家人陪伴患者以刺激患者的生存欲望。
心肌梗塞會使得心律失常的問題產生,主要是因為心肌供血出現中斷,并且心肌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而使得心房肌內受體被激活,交感神經自身的興奮性有所增加,血液循環增加以及心臟中局部兒茶酚胺濃度提升從而出現過敏反應。使得心臟缺血性心肌以及心臟的交感神經刺激提升了浦肯野纖維自身的自律性。兒茶酚胺加速鈣介導其慢離子電流完成反應傳導,使得心律失常這一問題產生。惡性心律失常,4~6分鐘產生無法可逆的腦損傷。心肌梗塞和惡性心律失常相互融合會使得血流動力學產生變化,使得心輸出量有著明顯的減弱,這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危害。這就需要護理人員自身擁有惡性心律失常的應急判斷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非常精湛的護理技術,對于多種心律失常搶救程序以及用藥特點,還有多種救援儀器的使用以及維護進行使用,使得儀器能夠保持在非常好的待機狀態。這樣在病患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及時發現并且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只有做到這樣才可以使得死亡率有所降低,使得搶救成功率得到提升的同時,保證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