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市鎮四興垸村衛生室 羅 云)
坐骨神經痛是我們臨床的常見疾病,尤其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所致的根性坐骨神經痛比較常見,在中醫屬于“痹癥”范疇。我在臨床用中醫藥進行辯證分型,再結合理療,療效確切,現介紹如下。
1.1 寒濕型:此類患者最多,臨床表現為疼痛劇烈,遇寒冷和勞累即發作,脈象緊沉,舌淡。
1.2 濕熱型:患者腰酸腿竣,下午疼痛加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洪大。
1.3 陰虛濕熱型:患者素體陰虛,或病程遷延日久失治,夜晚疼痛尤甚,口苦咽干,舌紅少苔,脈濡細。
伸筋草20克,千年健20克,木瓜20克,薏苡仁20克,防風15克,制二烏15克,炙馬錢子3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制乳沒各10克,威靈仙15克,杜仲15克,淫陽藿20克,山茱萸15克,淡大云15克,骨碎補20克,冷水煎服,二日一劑,一日三次。
加減:
寒濕型 加獨活30克,川牛膝20克,麻黃10克,細辛5克。
濕熱型 加厚樸15克,蒼術20克,防己15克,晚蠶沙15克,地龍15克。
陰虛濕熱型 加秦艽20克,鱉甲15克,知母15克,黃柏15克。
針灸取穴:阿是穴、患部夾脊、次繆、環跳、陽陵泉
手法和加減:寒濕型用三進一退的“燒山火”手法,并加刺足三里、關元二穴加灸;濕熱型用三退一進的“透天涼”手法,加刺大椎、曲池二穴;陰虛濕熱型用平補平瀉手法,加刺腎俞、太溪。并采用同側夾脊脈沖電流通電不少于20分鐘,視疼痛大小調節電流。
刮痧和拔罐:用自配的中藥(生川烏、生草烏各20克,威靈仙3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等),用陳醋浸泡一周,用牛角刮痧板在CT指示下的部位自上而下,刮痧至局部潮紅,再拔走罐,注意,不要把皮膚刮傷和拔傷;三天一次針灸拔罐。
通過十幾年的臨床驗證,此方法在治療根性坐骨神經痛方面療效確切,有效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典型病例:吳xx,男,62歲,患腰椎間盤突出癥數年,今年加重,于2011年7月初來院就診,通過在門診治療,先后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10毫克,復方丹參注射液250毫升靜脈滴注,只是有一時的緩解作用,患者要求中醫治療,查體:患者疼痛,腰不能直立,雖是6月,患者患部怕冷,得熱則舒,脈象弦緊,舌苔白膩,綜上法運用中藥制劑6劑,并進行3天一次的理療。二診時患者喜笑顏開,已經能自己騎自行車來求診,又尊原方6劑,理療繼續,總計服藥12劑,理療6次,疼痛已無,還可以在田間參加勞動。
坐骨神經痛在臨床上為常見病,尤其是近年來發現椎間盤壓迫坐骨神經誘發的根性坐骨神經痛越來越多,方中的“伸筋湯”(伸筋草、千年健、木瓜、薏苡仁),來自原洪湖市中醫院周成明教授的經驗方,治療風寒濕痹療效確切;配以治痹要藥制二烏,溫經散寒,再配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防風、紅花、桃仁、乳沒、取通則不痛,久痛入絡而留淤;杜仲、骨碎補、淡大云、山茱萸、淫羊藿補腎壯督[1],炙馬錢子通絡散結,消腫止痛,現代醫學表明,馬錢子治療神經性疾患,療效得到公認。
針灸取穴以痛為俞,同側夾脊針灸,再用脈沖電流導入,資料表明對于椎間盤突出有很好的療效,環跳和陽陵泉是對子穴,陽陵泉為八脈交會穴,“筋會陽陵泉”;《十二穴主治雜病歌》說環跳“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陽陵泉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次繆穴位于第二骶孔處,與椎管想通,針刺次繆可以改善椎管內環境,電針有鎮痛、消炎、緩解痙攣的作用[2]。尤其是同側夾脊針灸,進行辯證施針,寒癥采用“燒山火”的針灸手法,即三進一退,部分患者立感局部有發熱的感覺;對于濕熱型和陰虛濕熱型患者采用“透天涼”的針法,即三退一進手法,對于緩解夜晚疼痛效果很好。大椎和曲池具有清熱祛風的作用,關元和腎俞具有補腎壯督祛寒的作用。
牛角刮痧具有通經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沿經絡在夾脊和督脈刮痧,使藥效直達病所,而拔罐也有溫經通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的作用[3];通過自制的中藥在脊柱疼痛部位沿經絡進行刮痧,刮至表面潮紅或起許多紅色小疹子為度,在行經絡表面進行拔行罐和走罐,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臨床運用效果很好,便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掌握,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