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彥明
(河北省唐縣白合鎮賈莊子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多媒體就是多重媒體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的統稱,生活中使用的多媒體技術就是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并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實現了符合信息時代的一種閱讀方式。
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生動、新穎、細致、形式多樣、交互性強、跨越時空等優勢,多媒體技術在處理信息時,具有生動性、集成性、廣泛性、高效性、參與性、可選擇性等等特點,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化繁為簡,將復雜的知識網絡體系或物件內部結構清晰的展現出來,便于受教者更好的理解深層次的知識。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理論依據來源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下面主要結合建構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建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亞杰提出的,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和發展問題,他所創立的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稱為日內瓦學派。建構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認為,為兒童創立一定的情境對于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大有裨益。根據建構主義基本原理,當學生面對新的知識點時,最先反應的是以往的相關知識經驗,因此,必須進一步激活學生頭腦中與所學知識相對應的相關知識經驗,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刺激和指導,反思以往經驗、擴展知識經驗,甚至改變錯誤認知觀念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就是說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結合強化學生原有的經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形成對于這一問題的正確的認識。如在學習《司馬光》這篇課文的時候,多數小學生可能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有所了解,對于司馬光砸缸的行為有了基本的判斷和認識,然而這一認識可能是不夠全面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司馬光砸缸的動畫,使學生在欣賞動畫的同時加深對于這一故事的印象,同時對司馬光的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最終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可見,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喚起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以建構新的知識經驗,達到學習的目標。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代心理學認為,新奇多變的事物有利于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產生對于某一事物的興趣。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小學生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對于周邊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好小學生的好奇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屬于新鮮事物,富于變幻的多媒體課件能夠緩解學生的疲勞學習狀態,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聲像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如在講授《看雪》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選取不同的雪景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在了解各種各樣雪景的同時,增強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對于“看雪”的強烈愿望,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展開課文的學習。
多媒體能夠變靜為動,變快為慢,使學生獲得明確的感知。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化抽象為具體,通過直觀的感官刺激,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攻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的時候,大多數漢族小學生認為將水潑到別人身上是對他人的侮辱,是不正確的行為,因此難以理解傣族潑水節的習俗。為了攻破這一教學難點,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境況,同時為學生講解潑水節的來歷以及節日當天的禮節,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講到的周總理與邊疆人民共度民族節日的盛景。又如在學習《蝙蝠與雷達》時,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蝙蝠與雷達如何在飛行過程中準確辨別障礙物和方向,如果單用語言來講解這一原理顯然是比較單調的,學生也難以理解,而如果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出FLASH 動畫,展現出蝙蝠與雷達是如何通過超聲波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則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將多媒體技術與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充滿樂趣,真正體現出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將不斷探索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