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少忠
(普寧市麒麟鎮蒼豪小學,廣東 普寧 515300)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是我國悠久歷史進程中的文明積淀,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德育教育對培養學生優秀品質,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引導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熏陶的同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基于此,小學德育管理者應當重視在德育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探索實踐道路,從而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水平,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德育水平的促進作用,為小學生健康成長提供重要保障。
良好的道德修養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并實現發展的基本前提。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小學德育管理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學生在小學階段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為其未來發展成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指明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也是提高其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德育教育全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入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愿大幅度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水平。
深入滲透傳統文化,要求小學德育管理過程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更為主動的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使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引導,實現良好的道德發展。同時,學生在接受德育管理過程中,可以就傳統文化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交流,不僅有利于師生、生生關系的和諧,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德育管理中發揮自身主體作用。
就目前而言,小學德育教材內容的主要側重點是在德育方面,較為明顯的是傳統文化內容融入不足。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則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小學德育教材,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內容與傳統文化的連接點,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從而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接受德育教育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確定教學方式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小學生的特征,選擇適用于小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導學生感恩、孝敬父母是德育教育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北師大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對《溫暖的家》一課進行教學時,可以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孝,一直是我國優良傳統。百善孝為先,在傳統文化中,孝道文化更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臥冰求鯉的故事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古人以孝事親的精神。然后在引入教學,“溫暖的家”可以為父母分擔理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在父母勞累工作一天后給父母捶背洗腳,緩解一天的勞累,感受來自兒女的孝。
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的積淀,其文化內容歷久彌新,仍舊是當前促使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和推動力。小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擔負著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應當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使其盡早的接觸傳統文化。我國流傳下來的優秀的古典文學著作,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很多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因此,在進行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開設古典文學作品閱讀課,尋找具有德育教育內容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實現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滲透的雙重目標。例如,在低年級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三字經》、《弟子規》等課外讀物,帶領學生一起閱讀。這些古典文學作品適合低齡學生閱讀,便于理解,教師在旁加強引導,便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德育內容,并且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針對于高年級學生,其理解能力相對較高,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寓言故事集讓學生閱讀。故事閱讀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德育教育與傳統文化滲透傳承的目的。
學校是學生活動的主場所,也是德育教學的主陣地。更好的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為學生營造校園傳統文化氛圍。例如,利用傳統節日營造氛圍。端午節,學校可以通過海報等形式,展示端午節的由來,以及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同時,學校還應當加強德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尊敬師長為主題的校園活動,根據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內容,效仿古人尊師重教的行為規范,讓學生理解老師日常嚴格管理的良苦用心,真正尊敬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提高小學德育教育質量,實現德育教育目標,在德育管理中融入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材,也是實現傳承與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德育管理應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成長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