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錦綸路小學,山西 晉中 030600)
我國著名教授郭思樂基于“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隨之提出“學生為本(生本)”的理念,指出學生不是被動學習的機器,而是需要在教師和學校的幫助下,借助自身努力去完成學習目標,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不單單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知識視野、審美情趣、思想態度、道德品質、素質修養、人文觀念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為了更好的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以適合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進而增強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自動自發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小學語文學習中,為未來的小學語文學習奠定扎實基礎[1]。
思想決定行動,教育理念引導教學方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高高在上的主體地位,知識傳授以教師為主導,教師主宰課堂教學進度,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導地位,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接受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遭到限制。角色錯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熱情,與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相背離。因此,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做學生的領路人、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己體會、用心感悟,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和理解語文知識,組織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開闊思維、大膽創新的自由平臺。教師要把握教學的藝術,重點不在于知識傳授,而是激勵和鼓舞學生。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將課堂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教師要走進學生內心,清楚地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進而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控教學進度,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學生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而是要打造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喜愛教師,樂于與教師溝通交流,最終促使學生愛上語文學習,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就會遇到很多阻力,存在學生跟不上或者不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無法真正契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教學活動缺少導向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在開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其與語文教材內容充分結合,以幫助學生實現高效掌握知識,進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3]。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將學生實際情況與教材相結合設計相關問題,以教材為根本設計教材、整合教材,最終創新教材,真正實現教材的有效價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尤其不能用特殊眼光對待學困生,要給予更多關愛和關注。事實證明,利用課余時間由教師輔導學生并沒有產生預期的良好效果。因此,重視課堂教學,課上上教會優等生、關愛學困生、重點輔導學困生顯得尤其重要。在輔導學困生的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育策略。學困生的普遍特點是“懶散”,成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懶”,其中包括“腦力懶”和“動手懶”。“腦力懶”主要體現是不喜歡學習,課堂上左顧右盼、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學習。“動手懶”主要體現在不愿意完成作業,經常拖沓不完成。依據以上情況,語文教師要采用有針對性的舉措,可以加快課堂教學節奏,為課堂提問預留出更多時間,增加課堂提問頻率,簡單的問題可以安排學困生回答,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和勇氣,復雜的問題可以安排優等生和中等生回答,起到榜樣作用,促進學生向優等生學習。同時,教師要做好監督工作,重點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予以適時監督,幫助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
新課程改革指出,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語文教學,將學生放在首要位置,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積極配合,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旁做好引導和鼓勵,積極幫助學生應對遇到的問題,采用多種多樣的創新式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真正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5]。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新課程改革也在加速推進步伐,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不斷開拓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高效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