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麗
(貴州省習水縣桃林鎮中心小學,貴州 遵義 564600)
在小學階段,數學一直都是最令學生畏懼的一門學科,原因在于本門學科不僅要求學生牢固記憶各個數學公式、原理、概念等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透徹理解這些理性知識,擅于使用理性思維展開問題分析活動。但是,小學生本身擅長想象,以感性思維為主,所以難以很好地展開理性思維活動。對此,我們便要引導學生全程參與知識的生成與問題的解決,促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由此,探究教學法便顯得尤為重要。
以探究教學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最大的一個教學優勢便是它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建構引導小學生充分把握數學學科的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但是,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沒有透徹理解探究教學的本質要求,導致小學數學課堂看似十分熱鬧,小學生的參與度很高,但是卻并不能有效完成探究任務,甚至學生們利用合作交流之便打打鬧鬧,讓探究教學流于形式。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摒棄形式主義思想,保證學生的積極思考與數學質疑,促使探究教學切實落到實處。就如在“扇形統計圖”一課教學中,本人要求學生以“本班學生數學考試成績的分數比重”為主題,引導學生從80~100分、60~80分、60分以下三個分數段匯總學生人數,以扇形統計圖呈現各個分數段的人數比重。在本節課上,小學生需與同組成員對比分析個人思維成果,闡述自己是如何制作并應用扇形統計圖,然后抽象出扇形統計圖的統計作用于統計方法等解題思路。在本輪學生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放松地展示自己的統計思路與統計方法,闡述扇形統計圖的統計價值,由此匯總扇形統計圖的適用條件,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自主性,而小學數學教師過于強調教學進度導致一節課的知識容量遠遠超出小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導致小學生學得苦不堪言,使得探究任務成為強加給學生的教學要求,在無形中增加了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換位思考,分析小學生真正需要的數學探究任務及其具體組織形式,讓小學生自愿參與數學探究,不要過分強調課堂教學進度,以免加重小學生的心理學習負擔。就如在“分數乘法”一課教學中,學生們已經學習過基本的乘法知識與分數知識,了解分數要以約分來得到最簡分數。但是,本班小學生卻并未接觸過分數乘法,所以對本課知識有一定的求知欲。為此,本人所設計的探究任務為:利用加法與乘法的相互關系,從分數加法推導出分數乘法的一般算理,學習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由此,小學生便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究數學知識,體驗探究成功。
探究教學雖然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但是卻并沒有否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組織與啟發等多種作用。但是,有一部分教師并不認可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能力,根本不敢大刀闊斧地讓小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及其發展規律;還有一部分教師過于擔憂數學教學陷入“師本教育”泥沼,對學生不管不顧,也不利于探究教學的順利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準確定義教師、學生的主導、主體作用,相互配合,有機合作,為小學生實現數學學習發展做好準備。就如在“圓柱與圓錐”一課教學中,本人便系統匯總了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圓錐實物,鼓勵學生通過形狀進行物品分類,初步匯總圓柱與圓錐的形狀特征。然后,小學生便需自主探究圓柱、圓錐的概念與幾何特征,通過親自制作幾何模型來驗證個人猜想。在此過程中,小學生可與周圍同學合作討論,分享自己制作圓柱、圓錐體的實踐過程。待學生動手操作活動結束之后,本人會讓學生主動闡述圓柱、圓錐的特征,鼓勵學生相互質疑、大膽推測,然后再根據學生結論得出最終看法,完善學生探究結論。如此一來,我們便可綜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而言之,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針對傳統數學教育過于看重教師教學講解作用,導致學生以無意義學習行為為主這一客觀問題提出了改革建議,認為探究式教學活動應成為促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的基本途徑,希望教師可以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教學空間。這一改革口號就為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教學方向,但是我們卻依然遇到了許多教學問題。上文中從過于看重探究形式反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由于忽視學生認知規律導致探究行為成為強加要求、學生的自主學習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完美融合三個角度匯總了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探究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有效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