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慶霞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第六中學,甘肅 臨夏 731800)
利用師生互動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以及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及師生的教學與學習熱情。
課堂提問,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促進師生互動的基本形式。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問題的引導,教師要借助有效的課堂提問推進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做有效的思維訓練。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大多數教師會結合課堂提問去完成個人教學任務,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情況。不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教師在說完問題后,馬上說出問題的答案,用設問法的方式自問自答,在課堂中細致講解。要促進課堂互動,教師要關注問題的有效設置,認識到學生才是問題的思考者與回答者。讓學生通過問題這一載體,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來。
比如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你們學過什么樣的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什么樣子的?一元一次方程組如何去解?想象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組是什么結構?有哪些因素?如何去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用這樣啟發式的問題,促進學生由淺到深地思考數學問題。調動之前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將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在一起,能夠讓學生在參與課堂互動的過程中,簡化學習內容,減小學習壓力。
又如在講解“軸對稱”這一節內容時,大多數教師會通過概念的引入以及軸對稱圖形的分析,促進學生理解軸對稱知識,了解軸對稱的判斷方法。但在促進師生互動的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讓學生成為軸對稱現象的發現者,分析者,軸對稱知識的歸納者。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張長方形的圖片與圓形的圖片。根據學生所學習過的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兩個圖形的特點以及區別。接下來,反其道而行之,問一問學生這兩個圖形有什么相同點呢?當學生對問題產生好奇心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長方形、圓形之間的相同點,也就是軸對稱。當教師引出這樣的概念時,教師可以促進學生想一想什么是軸對稱,什么是軸。讓學生從數學語言入手,找出數學現象,驗證數學原理。
促進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一直以來,教師都是課堂中問題的提出者,學生只能根據教師的提問思考問題,按照教師的思路獲得數學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提出一個數學問題與解決一個數學問題的意義是不同的,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證明學生具有好奇心,樂于思考問題,想要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提出的質疑,明確教學重難點,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找準教學的方向,促進課堂氛圍的輕松化。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質疑表達出來,讓初中學生勇于去參與到師生互動中。讓師生互動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個人數學能力的實踐,才能讓學生在互動中有所收獲。
比如在講解“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明確學習的主題,讓學生針對學習主題任意提出個人質疑,促進學生在課堂中成為問題的提出者。通過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獲得個性化的數學知識,完成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比如有的學生會提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是垂直于這條線段,又平分這條線段的線嗎?”有的學生會提出“在生活中有哪些有關于垂直平分線的現象呢?”還有學生會提出“我們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要做什么呢?”的問題。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僅會涉及到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基本定義、用法以及意義,還會涉及到教師所意想不到的各個方面。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提出質疑,當學生提出個性化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任何自己的質疑行為,并在質疑的過程中不斷靈活數學學習思維,成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者。用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與學生互動,突顯出教師的教學引導者地位,能夠讓初中數學課堂的互動目標更明確,互動地位更平等,效率更高。
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且靈活的學習方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組織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成果,并找到師生互動的需求,有助于課堂中師生互動質量的提高。合作學習能夠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認可教師與自己的平等互動地位,促進教師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合作交流中去。
比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應用”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用型問題,讓學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的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聆聽學生的交流內容,并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給予學生引導,讓師生互動成為學生急需的互動活動,而非教師強迫下的互動。用互動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學條件,促進學生理清方程建立的思路,用互動傳遞正確的方法,會讓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將互動教學法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中,能夠使師生的觀點得以有效傳播,促進學生在課堂中享有話語權。運用正確的師生互動方式,積極促進課堂中的師生交流,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能夠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諸多教學問題,在根本上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