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春梅
(四川省樂山沫若中學,四川 樂山 614900)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要了解的就是何為課程,廣義上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要學的內容的總和;狹義上也指某一門具體的學科,如語文。
現代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某一學科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作為“人”的教育。當今中國社會的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然的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尤其是德育,要謀求學生的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不能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發現與鼓勵學生的特點和長處,在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的長處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和提升提德智體美勞中的其他四個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當今教育中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嚴重分離,知識與生活脫節,以至于學生不會學以致用,學習到的知識除了用于考試就擱淺了。這樣的學習無異于是在做無用功,這樣的教育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地貼近生活,或者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還有就是讓學生明白“課程要分學科,知識是沒有界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掌握了很多漢字及意義,學習了很多表達方式,能夠讓我們的意思表達更加完整全面,那么我們在學習其他科目的時候就要用上,比如在政治、歷史等科目考試時的主觀題中。另外,語文學習能提升我們的理解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維思想,那么在所有的考試中,理解題意也會更準確。還比如我們常說的“政史不分家”,這些都是不同的學科,但只是都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說,知識沒有界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融合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保證其得到全面、均衡、和諧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記自己和學生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且給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樹立新的知識觀。傳統教學中教師就是給學生呈現知識,理解知識,這已經不適合新時代教育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成果,還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更要注重教學過程,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過程。在教學主中,教師要將知識教學視為一種探索和創造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從無到有的創造,這樣才能擺脫傳統知識的鉗制,理解掌握已有知識,創造新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不只是對該門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還要構建各科知識體系的聯系。此外還要發展每個學生個體的獨特個性,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知識生成方式。例如,學生學習了各種不同的寫作方式,修辭手法,再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風格的寫作方式,就好像我們不看作者,只看內容就知道是魯迅風格的文章。其實魯迅風格的文章并不是一種固定的特有的文體,只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便具有了代表性。所以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形成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知識生成方式。
新課改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適應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
語文這門學科來源已久,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學校教育興起之初,經過時間的積累,內容繁雜龐多,很多東西需要記憶,這就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輸送,從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上學習量又大,學生也會覺得學習起來枯燥得很。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比如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使知識更加鮮明生動;拓展信息,引起學生的興趣;語言生動有趣,活躍課堂氛圍等。
語文這門學科經過時間的積淀,內容繁雜豐富,且很多內容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又偏又難,或者是過于陳舊,學起來十分晦澀難懂。所以新課程改革改變這種現狀是非常有利于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的。另外,書本知識周期性長,更新太慢,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卻又過于注重課本知識,這是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新課改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或者是當下社會發生的時事,這樣不僅能增加課堂趣味性,而且能統一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更有利于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本就會有大量的文章、古詩詞和詞句讓學生背誦,到了高中就更多了。這就容易出現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情況,但是這樣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延展性,限制學生思維體系發展。而語文學習最忌諱的就是死記硬背,被動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例如在學習一篇古文的時候,引導學生去探究作者為什么會表達某種情感,那這時候就要學生去了解作者,知人論世。這就是一種能使學生主動積極探索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比起教師讓學生直接背誦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無論是從核心理念、改革目的還是內容方面來看,都是徹底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改是順應時代發展、教育變革以及社會需要而產生的。而這樣的新課改,能夠幫助高中語文教師改善語文教學中的弊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