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斌
(青川縣建峰鄉中心小學校,四川 廣元 628115)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聲音語言的創作活動,也就是朗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說明道理,再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創造過程。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朗讀,誦讀方式就有很多種:歌、唱、吟、詠、頌等。了解古人讀書之法,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壽吾鏡老先生讀書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影視劇中經常能見到古人讀書大聲吟誦的畫面。可是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功利,應試教育不考朗讀,所以課堂就忽略朗讀,即使課堂教學貫穿朗讀也往往走走形式。可朗讀真的很重要,宋代理學家朱熹說過:“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得其深遠之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由此看來,語文教學真得應加強朗讀教學了。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貫穿朗讀教學呢?
首先加強字音的識記。我們四川地區雖屬北方方言區,但與標準普通話發音還有很大差別,廣元地區平翹舌就不分,例如直,紫;三、四聲音與普通話音恰好相反,典型的就是“買和賣”;鼻音與邊音不分,如鳥,聊;部分地方(青川縣關莊鎮)前鼻韻與后鼻韻不分,如敢和崗。這需要我們日常教學督促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加強識記,特別是發音易錯字詞更需要下大功夫,準確掌握字音,糾正自己不正確發音,提高普通話水平。
其次,加強朗讀訓練。朗讀有層次要求,第一要加強朗讀準確性訓練。力爭不讀錯字,并準確斷句。關于斷句,古代有個很生動例子:一書生因雨長時間困在朋友家,朋友不耐煩了,寫下一個句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古人文章沒有標點的。)朋友本意不想留客,該這樣斷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而書生當著朋友朗讀“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朋友被書生機智幽默感染,又殷勤招待了。由此可見斷句很重要的。第二,朗讀要流利。這要求我們要經常朗讀,學會眼睛快速掃描,準確把握文意,流暢讀出文句。第三、要讀出情感。葉圣陶先生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們朗讀就是要準確讀出作者情感。
再次,要作朗讀技巧訓練。一是要讀出重音。重音常用來表達豪邁、堅定、莊重的思想感情。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強烈感情,常常要把某些字、詞語及句子讀得重些,這些重讀的部分就是朗讀的重音。例如:《說和做》的第一段“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前一句要將“說”重讀,后一句要將“做”重讀。一強調就將聞一多“說和做”的特點表現出來。
二是要注意停頓。朗讀時恰當的停頓,朗讀者可以換氣,更好地控制語速、表達感情。這在朗讀古文或古詩詞能更好體現。例如朗讀《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當然現代文也需恰當停頓。
三是要注意朗讀語調。語調就是讀句子時音高變化。語調分為平直調、揚上調、曲折調、降抑調四種基本類型。文章在敘述,交代、過度時,感情較為平靜,朗讀這些語段沒太大變化,通常用平直調。例如《臺階》一文中的第二段“我們家的臺階有三級……”;當文章在表現喜悅、豪邁、驚異感情時往往語調上揚,這時采用揚上調。例如朗讀《紫藤蘿瀑布》一文中2至6自然段,看到眼前一樹茂盛而美麗的瀑布,作者心理很高興,所以讀時語氣上揚。在短句段中表示諷刺、懷疑、雙關語氣時,朗讀一般采用曲折調。曲折調有時先升后降,有時候降低再升,形成波浪形。例如“可憐的蟲子!這樣盲目的爬行,什么時候才能爬到墻頭呢?”較長段落中因感情表達不同也有曲折變化,例如《紫藤蘿瀑布》的第8段,第一句要讀出上揚的語氣,而后邊插敘內容語氣要讀得低沉。當要表達沉郁、悲痛、難受等情感時,語調下沉,采用降抑調。例如朗讀馬致遠《秋思》中的句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采用降抑調。
最后還要注意朗讀速度。一篇文章朗讀由于感情表達不同,讀的快慢緩急也不同。當表現緊張危急的場面,豪放、潑辣的性格,激動、驚異的心情時語速較快;讀表現平靜、寬慰、沉痛的心情,描繪嚴肅的場面、沉著的性格時,語速要慢;而文中記敘、交代、過度時采用中速朗讀。
朗讀訓練的好處很多,它不僅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但朗讀能力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反復訓練,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