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
(河北蔚縣西合營中心校東關小學,河北 蔚縣 075700)
由于唯分數論的現象普遍存在,以致于思想與品德相關課程不僅很少開展,而且也根本不會被納入重要考試的范疇。長此以往,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與品德課方面的教育,加上小學生年齡太小,眼界過窄等原因,他們時常會犯很多思想上的錯誤,而這一切也都是因為學校以及教師對思想與品德課教學的不重視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小學生普遍處于一個非常敏感的年齡階段,對他們而言,教師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研究調查卻發現,一些教師不僅教學思想極其落后,而且在教學中的能力還稍顯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由于教學資源的極度欠缺,同時又面臨著相關教育部門施加的壓力,部分學校相關負責人會讓一些語文教師,數學教師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去擔任思想與品德教學課程的教師。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由于每一門學科知識的特點都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自然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也使得小學思想與品德課程難以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則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傳統和落后,主要原因還是他們的能力不足。比如,在北師大版的小學思想與品德課教材上就有我們愛學習這一主題,其實,關于“學習”問題就有很多要點值得探討,但是很多教師卻并沒有抓住這一點,而是完全按照“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讓學生記背一些比較關鍵的詞句,而這樣的教學現狀其實也凸顯出了教師能力還有待提升。
小學思想與品德教學課程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教師,更是要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而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教育,進而有效引導廣大小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當愛國情操和優良品質扎根于他們心靈之后,也更便于教師開展思想與品德課程活動。二是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思想與品德課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班會、集會、黑板報等形式展教學活動,從而有效促使校風、班風的建設得以加強,最終也能讓小學生擁有一個更加健康的心理。
做好充分的話題設置準備,并使其更加品德化,其實也是整個小學思想與品德教學課程的重要環節,同時也反映出了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已經有所提升。如果沒有詳盡的準備,整個課堂教學成效也難以獲得。因此,作為教師更應該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一般說來,課堂上對于話題的確立無外乎三個要素:一是緊扣教材;二是貼近品德;三是難易適度。比如,在六年級上冊課本中,就有一個主題講的是國家的主人——共同的責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設置一個討論的話題:“見到了老人倒地該不該扶?”;“公交車上該不該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然后再讓學生去收集類似不負責任以及負責任的行為事件。由于話題的設置比較貼合實際,因此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可以結合社會上偶爾出現有人做了好事反遭誣陷的現象,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總之,教師提前做好話題設置的準備,對加強小學思想與品德課程教學是很有意義的。
雖然整個小學思想與品德課教學中,教師依舊是主導,但是真正的主體卻是學生。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作為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如,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小組討論的教學活動,即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某一話題展開討論。以品德中的安全這一課時為例,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設置一個品德化的場景:小明獨自在家做完了作業,做完作業后發現爸爸媽媽下班還沒有回家,于是他就想自己親手做一頓飯,不料,引發了大火。這時候,教師就可以主動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怎么辦?有的認為應該自己想辦法滅火,有的認為應該撥打火警電話求助。等到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之后,教師最后還應該趁此機會將“品德中應該隨時注意安全”這一理念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既能達到討論的目的,又能為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創設了有利的教學情境和環境。
小學是心智成長階段,從小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不僅會影響到自身今后的發展,也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加強小學思想與品德教學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尤其是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作為教師,除了尋找當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要探尋更多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有效促使我國小學思想與品德課程教學事業取得巨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