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穎
(河北省永清縣永清鎮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課程中去,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媒介獲取信息,也能培養學生解決語文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也滿足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需求。
在本文中,筆者僅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簡單談談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該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確實,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鼓舞者和發動者。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主動的重要前提。教學中,教師如能善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能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熱烈的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加投入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心理學表明: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是影響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動態的事物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比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授課模式更具形象性,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在教學《金蟬脫殼》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蟬脫殼時的動作以及脫殼后身體發生的變化,筆者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了蟬脫殼的視頻。在教學時,筆者按照“背—頭—腳—尾”的蟬脫殼的過程一段段地播放視頻,一邊播放視頻,一邊抓住文本中的動詞,帶領學生進行文本誦讀,學生都很投入。這種直觀的表現方式,既調動了課堂的氛圍,也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心理學表明:刺激物的新異性也是影響注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確實,新奇的東西肯定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旺盛的。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手段時,可以合理利用這一點,來優化課堂教學。
筆者在教學《莫高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切實地感受到莫高窟“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的彩塑,筆者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那些彩塑的圖片,一邊讓學生對照課文逐句朗讀,同時鼓勵學生邊讀邊演,這一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朗讀興趣濃厚,表現力也很強,這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堂課上,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普遍都很高,即使是那些沒有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他們的注意力也一直放在投影和教師的身上。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加以整合,能夠圖文并茂地呈現教學信息,豐富和拓展書本知識,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本上的內容,一般都比較簡略,尤其是中外名人、歷史事件、名勝古跡等,教參上的補充資料也很有限。而互聯網上有豐富的資料,教師可以搜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彌補學生學習資料的不足。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經常會進行拓展,或補充作者的相關信息,或推薦相關閱讀書目。
語文教材所涉及的信息范圍比較廣,而小學生在地理知識、人文知識方面認識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多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展現出來,在解決課文重點和難點,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時使用,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在教學《黃山奇松》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的特點,筆者利用多媒體給他們展示了黃山那些姿態獨特的松樹。看著那些松樹的圖片,他們更容易理解什么是“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更容易理解“姿態獨特,枝干盤曲”的送客松為什么被稱作“天然盆景”。這堂課,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教學效果也比較好。筆者認為,當教師的教學語言沒有那么生動,無法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時候,多媒體的有效利用可以彌補這個不足,甚至,比起教師的語言,多媒體可以收到更加卓越的效果。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也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
多媒體以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蕩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例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這一課時,筆者感覺到學生無法僅憑課文語言真切地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偉大與無私以及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樣的情感,筆者找了鄧小平爺爺當年講話的影像材料和一部分事跡材料,看過以后再進行朗讀,筆者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情感表達更加到位了。
多媒體如運用得當,能充分發揮課件“美的感召力”作用。特別是一些寫景抒情性的課文,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完全可以出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圖,展現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畫境,將帶給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
我們可以純粹地展示圖片,但使用更多的是將圖像設置為背景或配圖。這樣能使幻燈片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與文字相互襯托,這種形式在詩歌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中特別常見。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筆者為每一句詩都找了一張意境內容都比較吻合的圖片作為配圖,并將古詩逐句陳列在大屏幕上,配以講解,讓學生欣賞。筆者認為,如能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唐宋詩詞欣賞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對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詩詞有一種全新的感受。
信息技術是為語文課程教學服務的,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讓它凌駕于語文學科之上。電腦能把無聲的文字再現為有聲有色、具體逼真的情景或畫面,但是這種“再現”與閱讀主體通過聯想、想象后所獲得的形象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我們要找到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契合點,才能夠優化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素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