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娟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八中學,河北 保定 0740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0萬字以上,并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完成這一要求,單靠課本上的幾篇文章遠遠不夠,單憑課上短短的四十分鐘肯定不足,群文閱讀的必要性就更加明顯。用什么樣的方法呈現給學生,用什么樣的活動訓練學生,如何從粗略瀏覽文章提升到語用的高度,都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語用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是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言文字的運用”即為“語用”。語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到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上,群文閱讀教學也要遵循這一原則。
(二)實效性
群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聯結多個文本,達成閱讀目標。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實效性問題,即這一次多篇文本的組合意義何在,學生的收獲又是什么,相對單篇課文教學有什么優(yōu)勢,這樣設計能夠達成什么樣的閱讀目標等。
(三)整合性
群文閱讀需要選取多篇文本進行集中閱讀,但是這種集中并不是隨意的疊加,每一次課例的設計都要在教師多讀多思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使文本間建立起一個或多個明確的有意義的聯結點,或者是可供學生討論的議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閱讀,獲取更多的閱讀體驗。
(四)深入性
群文閱讀涉及文本較多,很容易使教學留于形式不能深入,所以在設計議題時就要仔細思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才是上上之選,要把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更多的針對性的深度思考。
(五)主題性
每一篇文本存在的價值都離不開它的主題,即使我們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時也不能忽略這一點,也就是說我們選擇多篇文本共同體現的議題時,要時刻銘記自己的身份,更要關注語文專業(yè)內的相關問題,對文本主旨的把握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也是我們設計群文閱讀課的基本起點。
經過多方學習研究和平日的課堂實踐探索,確定以下幾種常見的群文教學類型: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整合
初中階段,我們教材中所選擇的名家作品不少,要想更深入理解文本,單憑某一篇文字去揣度,恐怕知之甚少,群文閱讀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寫作初衷。比如杜甫,初中課本中選入了他的《春望》《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篇目,其實這些作品中隱藏了一條時間線、一條情感線,那我們就把這三首詩歌整合到一起,設計一節(jié)群詩教學,以此了解杜甫其人,理解杜甫之志。
(二)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品整合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同一主題的篇目,他們文字各異,卻在主題上高度一致,達到了殊途同歸的目的,所以依據主題可以選擇三四篇文字集中學習,省時省力還能提高效率。比如生命主題,可以選擇《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散步》等,這樣不僅能解決單篇的理解,更能從宏觀上把握主題。
(三)同一寫法的不同文本整合
八年級有一個寫景單元,《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等一一出現,從寫景的技法去衡量,他們均為上乘佳作,寫景方法可圈可點,因此可以設計寫景方法的群文教學,借助各個篇目,學習動靜結合、正側結合、以動襯靜、巧用修辭等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字功底。
(四)同一意象的不同詩篇整合
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代佳作,意象都是詩歌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但是同樣的意象在不同的詩歌當中含義不同,不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中又可能具有相同的含義,這便給我們教師留下了很大的教學空間。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們在詩中讀出“雨腳如麻未斷絕”帶給詩人的萬般愁緒;在學習《如夢令》時,我們在詞里讀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閑適安逸。雨,像一個精靈,來到不同地方,見到不同人,但是面孔百變,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可以成為群文閱讀的議題。
(五)同一文體文本的整合
現在的部編版教材,主要是以主題為核心元素組文,但是也有某些單元是同一文體的文本學習,比如八年級有新聞單元,是一個學習任務群,我們設計教學時,可順勢而為,設計單元整合教學,集中學習新聞知識,對不同類型新聞進行對比閱讀,模仿新聞進行練筆等等。
(六)各種形式作品整合
群文閱讀也可以把影視、繪畫、雕塑等和文學作品進行有效整合?!端疂G傳》是九年級的必讀篇目,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但同樣是學生閱讀的極大障礙:一百單八將的故事,總會讓人頭暈腦脹;那些單看起來生動有趣的綽號,放到一起卻是一種惱人的折磨。電視劇可以來幫忙,邊看劇邊讀書,比較兩者塑造的人物的異同,這便是一種資源的整合,不僅在于提升興趣,從中我們還可看出更多興趣之外的深刻主題,再加上歷史課本知識的研讀,會更清醒地認識到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的異同。
(一)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群文閱讀涉及篇目增多,學生在不斷的、大量的閱讀中,已經潛移默化地儲備了很多語言。當課堂上的討論環(huán)節(jié)開始時,我們就會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到某篇文本的影子,無論是詞語還是句式,都成了他們模仿的對象,這種多次學習后的自主運用更勝于多次機械的訓練。
(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群文閱讀更多的是需要思考的議題,每一堂課都會有一個或多個,很深刻很有意義的思考問題,在多個文本中都會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當我們把多個個體現象疊加到一起,就會發(fā)現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或是共通情感,這是一種哲學式的思辨,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