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半壁山學區,河北 承德 06730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詞就像歷史長河里的璀璨明珠,更像是文學中的眼睛,閃亮而有神,給予我們力量。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身為教師的我們,有必要學習研究古詩教學方法,為小學生繼承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詩詞教學對學生自身來說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學生明白人生的哲理,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幫助者。例如《論語》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不放棄,不氣餒,堅持到最后,也許你自己就是贏家;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是想傳遞祈求家人在世平安健康,即時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這美好時光。因此,當學生們反復吟誦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時,這些詩句可以給予學生們人生的啟迪。另一方面,學習古詩文可以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懷。眾多詩人的仕途路上都布滿了荊棘,例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感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偠灾?,學習積累古代詩文,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提高學生語文品位,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打造高品質的人生。
學習古詩就要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這樣才可以面對考試,并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情感。大部分老師認為,首先我們要學習翻譯古詩這一關卡,在翻譯這一方面,切記的一點就是不要死板,一字一句的翻譯。這些老師的做法是將詩人們寫的簡短講話的句子擴展成一段話,來幫助學生理解古詩。例如,宋代著名詩人李清照筆下的《夏日絕句》,相對于這首詩的翻譯,我以前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為例。簡短的十個字,就可以讓我們將這句詩翻譯成“人活著應是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因為對一件事有興趣,從而成功的人。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就是典型的例子。焦耳從小時候起就喜歡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并且在和哥哥出去郊游的時候,也不忘記做實驗來滿足他的好奇心,最終焦耳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焦耳的例子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如果對一件事情有興趣,盡管未來我們也許不會有很高的成就,但也會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提高能力。所以在故事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為了學好古詩詞自己去努力進取。
誦讀是小學學習古詩文必不可少的一步,它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還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誦讀分為很多種,其中包括吟誦,朗讀,朗誦等不同的方法,但無論何種形式,經典古詩詞是需要我們用聲音去表達的。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誦讀、背誦大量的古詩詞,來逐漸品味、咀嚼古詩詞的韻味,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詞的感染、熏陶,讓古文化浸潤到學生的頭腦當中,進而讓學生吸取古詩詞的精華,積累大量的古詩詞文化,豐富學生的語言。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古詩詞篇幅短小、節奏感強、具有無窮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讓學生多接觸、多朗誦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表演讀、配樂詩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音樂美、韻律美,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比如在學習《敕勒歌》這首詩詞時,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一幅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北國草原的風光圖,大草原上牛羊肥壯、水草豐盛,有靜有動,動靜結合,既形象、又生動。學生在了解了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之后,然后誦讀“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首韻味十足的小詩。。
對于古詩文的學習,我認為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可以通過畫畫和語言表達兩種方式進行。
第一種畫畫的方式,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學生們在朗讀古詩之后,可以從文中看到一幅畫的景象,“人、枯藤、老樹、烏鴉、瘦馬、小橋、流水”這些景象構成一幅畫,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的拿起畫筆,將他們所看到的東西畫下來。這時,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論同學們畫的好不好,是否將古詩中所提到的景象都畫了出來,教師都不可以給予否定,這是一個培養想象力的過程,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告訴同學們他們畫的很棒,對于畫的相對差一點的孩子,對他們說:“繼續加油,你已經很棒了,”然后再慢慢引導,告訴他詩中的一些景象。
第二種語言表達的方式,以《獨坐敬亭山》為例,還是先采取讓學生朗讀的方式,通過朗讀,學生們可以從詩中看到什么景象,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學生們也許會紛紛欲試,也許會沉默不語。如果是沉默不語的現象,教師可以先示范,告訴同學們老師看到了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古詩詞教學,利用好統編教材中的詩詞教學資源,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教會學生吟誦、賞析、體會古詩詞的方法,為小學生更好地繼承祖國傳統文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