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海
(甘肅省廣河縣回民第二中學,甘肅 臨夏 731300)
關于“對話”的定義,德國哲學家認為,研究對話問題,在哲學層面上要從相互關系入手,只要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諧才能稱得上相互關系,因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雙向的,如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則是被動的、單向的,這種被動的、單向的關系是不能稱為相互關系的。這表明,對話就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所進行的相互聆聽、言說、交流、反思、共識、存異等活動。也就是在教學中言說聆聽我想獲得的信息,言說我所關心的事物,通過交流、反思再來言說,達到課堂教學中原先沒有達到的目的。
因此,初中語文對話教學的種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這種對話從表象來看,其實就是學生預習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生本對話實質上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中描繪的事物或景物的對話是真正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讓學生找出暢所欲言,或陶醉于春天的景色,或感受著春天勃勃的生命力,或驚嘆文章語言的優美……這樣學生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的發現,獲得了對春天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種對話就是教師備課的過程,是教師與作者承載在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技巧的對話。在很多教師眼里,文本是靜態的,沒有生命的客觀載體。這個載體和讀者之間,只存在著單項選擇問題,也就是說:所有的權力在讀者身上。如果我們教師抱有這種觀念時,語文對話教學恐怕就會成為空談,更不必說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了。
總之,我們要確立讀者和文本的對話,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我在上《傷仲永》這一課前,備課時,先理清文意,掃清文言障礙,然后就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理出年齡五歲時 —— 十二三歲 ——又七年,再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對應才能,指物作詩立就,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后泯然眾人矣。這樣在上課時引導學生,就能讓學生明白作者“傷”的是什么,只有這樣語文對話教學就會更上一層樓。
這項教學活動主要在課堂上進行。首先,教師必須起組織和引導作用,其次教師提出相關問題或讓學生質疑。然后,進行生本對話,再經過生生對話(學生討論)得出答案,并通過二者對話的主體“生”來回答,最后教師作出鼓勵性評價。
在講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進行到拓展延伸時,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同樣的悲劇,除了青海湖、月牙泉還有那些?學生們很激動相互討論之后,就列舉出了洮河每年水位下降,甚至有斷流的現象,廣通河有干涸的現象等,他們就生活在洮河岸邊廣通河畔,這些都是他們生活中碰到的實際情況,這樣他們對人為破壞大自然的嚴重情況一目了然,從而我很輕松地引導他們樹立了環保意識。
生生對話這種活動必須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教師每節課提出的問題或學生質疑的問題,必須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才能得出答案。
我引導學生學習《孫權勸學》一文時,讓學生討論每個人的言行和態度前后有什么不同,剛開始學生很亂,后來我引導他們,先從孫權開始,再找呂蒙,最后找出魯肅,學生通過討論很快得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現身說法,自認為大有所益,當時呂蒙先以軍中多務推辭,后來接受規勸開始學習,當魯肅過潯陽與呂蒙交談并大驚,認為非復吳下阿蒙,最后結友而別。呂蒙學習后的自豪,魯肅的大驚,讓學生們得出了學習不但可以充實自己,而且還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樣就能很好的引導他們應該重視學習。
可見,生生對話不但能讓學生順著老師的指導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還能讓他們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深層次的把握課文內容,并從中汲取營養健康快樂的成長。
首先,這項活動主要表現在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聽課,然后再進行評課,并與授課教師談論教學方法,在評課談論中認真聆聽,評課談論后再進行反思,真正做到求同存異,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達到原先沒有達到的目的。
在聽同事講授狼三則中選取的《狼》一文時,她找來了另外兩則《狼》的文章,讓學生閱讀思考狼的本性和人的智慧,學生通過比較很快得出一個道理,不管狼多么兇殘、貪婪、狡猾,一個人運用智慧只要勇敢去面對,最終總能戰勝它。對待像狼一樣兇殘的惡勢力決不能心慈手軟。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更深層次的理解了文意,我覺得這是一個亮點。
總之,在這五種對話教學活動中,我認為按以上順序排列最佳,其中生本對話和師本對話尤為重要,它們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中心,在對話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兩者概括起來就是人本對話,只有把人本對話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對話教學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但更不能忽視后三者,只要把這五種對話活動有機的聯系起來,初中語文對話教學才能讓語文課堂精彩紛呈,最終學生的語文素養會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