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春
(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一門深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了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探索教學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本人開始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引入案例教學法,開展案例教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對怎樣開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案例教學、搞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思考。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關于案例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講,案例就是指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因此,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或特定的環境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人才的價值和作用日益凸顯,人們對人才的關注已不僅僅是看你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更看重人才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于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準確的決策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案例教學要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能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具體來講:
長期以來,高校理論課教學是以教師為絕對中心,以教材為唯一依據,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關注的只是向學生灌輸了哪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講清了哪些基本理論概念,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導致學生對政治理論、政治概念學不深、學不透,不會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分析社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對課程的興趣與重視程度也大大降低。而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案例教學中,教師適時地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供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辯論,對案例提出的問題作出判斷和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學會對已有的資料作多方面的評析,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學習是學習型社會對人們能力的基本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信息傳遞上是單向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是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授,獲得的是答題的知識。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通過個體獨立或群體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通過反復多次的積淀后,就會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會學習成為現實。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人文精神的弘揚也樂于把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在傳統的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并不多,常常停留在口頭引導、言語鼓勵的層面。大多數學生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認為學習只需自己用心即可,與他人無關。而采用案例教學,通常要經過小組、大組合作思維的撞擊。在合作中互相溝通,在溝通中增進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教會學生互相溝通、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同時也增強了他們說服別人以及聆聽他人的能力。
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觀等特點,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枯燥的知識蘊含于案例設計之中,師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知識,在輕松的教學氣氛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案例教學是一種民主式教學,師生處于平等交流的狀態,教師可以就案例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以就案例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均可自由討論、辯論,雙方都可以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予以適當的鼓勵,學生會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學習中獲得較大的成就感,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而學生的努力和熱情也會激勵教師的敬業精神,從而使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案例的運用,是實施案例教學的重要步驟,主要在課堂內展開和進行,一般采取下列步驟:
首先,向學生提供和呈現教學案例。以呈現方式而論,有印發案例材料、教師描述、電教手段展現、模擬再現實際情景等。以呈現時機而論,教學案例可在講解歷史知識點時呈現,或在某一章節教學之后呈現。
其次,分析和討論教學案例。分析案例的關鍵是師生互動,將案例的內容與相應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揭示歷史事件發生的深層次緣由,討論歷史的發展變化規律。這一環節是案例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案例教學。具體來講,可在課堂上采用以下方法:
在講解某一章節基本理論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各種案例加以分析說明,把案例作為理論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案例來理解基本理論。例如在講授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這個理論問題時可以聯系“宋教仁被刺”、“第三條道路的幻滅”等案例,從而使學生真切地認識到:由于中國既沒有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也沒有一套民主的政治制度,而袁世凱、蔣介石卻有一整套專制政治制度,又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作后盾,軟弱的資產階級根本不是袁世凱、蔣介石的對手,西方資產階級多黨制、議會制在中國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在某一個問題系統講授后,由教師提出一個小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各抒已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一形式主要適用于對某一問題的理解。例如在講完第一章第一節“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案例“圓明園是怎樣徹底毀滅的”,使學生對“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了什么”這一問題的認識加深,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的國情、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與一般的案例討論不同的是,專題辯論需要將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兩組,各組進行充分準備,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陳述觀點、依據,駁斥對方。如就“帝國主義侵華有功還是有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嗎?”“社會主義改造是不是既有現在,何必當初?”等問題進行辯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運用已學的歷史理論、知識,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去查閱大量史料,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從而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的職責是啟發引導、組織調控、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寬松、自主的狀態下,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大膽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交流和研討,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探索實踐。
再次.總結和評價教學案例。學生討論結束后,針對案例本身的理論問題、所涉及的多種知識點以及學生討論中反映出來的各種傾向,教師應予以適當的點評。教師既可以對案例討論作出評價,指明其中的關鍵性問題,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也可以指出學生在分析、討論案例中的成績和不足,進行彌補性、提高性講解;還可以啟發學生在教師指引下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受到更多的鍛煉;或者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促使學生開闊視野、調整視角,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思考。
總之,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去嘗試和探索,我們深信案例教學必將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更具活力,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