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英
(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要求。我國高校應積極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達到教育強國目標。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眾多優秀的教師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習近平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边@說明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想解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種種問題,首先必須要打造一支力量強、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要想打造一支力量強、素質高的師資隊伍,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作為后盾。高校在招聘教師的環節就需要嚴格篩選,選擇一些政治素質高、理論專業精、業務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來擔任教學任務,高校每年要出臺優惠政策引進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入到高校師資隊伍中來。只有把好招聘關,才有可能形成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同時,對高校的教師要加強培訓,甚至可以派遣到國外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形成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濃厚氛圍。通過招聘、引進、培養更多的高校教師,充實到高校教師隊伍中并形成合理的教學人員結構,才能打造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良好的教學方式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才能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人才培養的質量是衡量教育質量高低也是衡量教育能力強弱的關鍵指標。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轉變教育發展方式,一方面,高校要明確的是人才標準,要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樣的人才也是國家、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明確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高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六個方面下功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培養出能夠擔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有用人才。
完善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教育強國的重要內涵。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完善教育體系,要堅持德育為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克服片面追求某一或某幾方面教育的現象。
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方向問題上,絲毫不能偏離。青少年是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高校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出發,改進方式方法,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課程建設上,要加強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機銜接。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黨委要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當中,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
實現教育現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現代化,深化教育改革也必須從創新理念開始。高校要從偏重智育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轉變,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推行現代化教育需要與國家發展目標和實際校情緊密結合起來,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只有這樣,才能讓現代教育理論貫徹到實際中,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優質人才。
辦好現代化教育,必須有強有力的人、財、物和體制機制保障。高校教育經費投入要更多地向教師傾斜,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要凝聚好發展教育事業的強大合力,營造全社會全方位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氛圍。要優化支出結構,引進更多先進教學設備,更多地用在實驗室、遠程教育、運動場等教學需求的設施上,進一步改善教學硬件設施。目前,我國大學的基礎設施和硬件設備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高校要進一步培養專門人才,加強教師使用現代教學設備的能力,提高先進教學設備的利用率,讓先進教學設備更好的服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