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貴州省紫云自治縣民族中等職業學校,貴州 安順 550800)
音樂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一種,涵蓋在美育范疇中。音樂的欣賞能力是音樂教育中的必修課。在這種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從事音樂欣賞的人是行為主體,音樂則是行為客體,音樂欣賞者通過傾聽音樂可以感受到音樂中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的藝術水平得以提高。對于即將面向社會的中職學生,提升其音樂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在中職學生的音樂教學中著重培養其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深度和專業性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大部分中職學生在接受音樂教學之初并不具備較高的音樂鑒賞水平。而在當前教育環境下,職業學校的教育也極其容易忽視這一點,無法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事實上對于中職學生而言,獲得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對其自身發展十分重要:一方面他們的就業競爭壓力很大,培養較高的審美情操有利于提升他們的音樂專業素養,從而使學生未來更好地就業;另一方面,獲得更高的音樂鑒賞能力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年輕人的生活帶來幸福感?;诖耍新氁魳方虒W應當盡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感染人,從而將音樂轉化為精神力量激勵人,音樂教育應當結合這一特點進行教學。而傳統的音樂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或是單純的演唱或演奏,從而導致藝術教育的程式化現象。所以,當代的音樂教育應當勇于打破傳統模式,利用現代教學資源打造富有藝術氣息的音樂情境[1]。例如在上課環境上應選擇環境優雅有藝術氛圍或有藝術淵源的地點,整體裝修風格符合所學音樂的特點、格調。此外還可以利用幻燈片與課前音樂欣賞營造音樂情景。在中職音樂教學課堂上,營造富有音樂氛圍的課堂環境,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自然可以提高的更快一些。
藝術之間往往有相通之處,高雅的音樂與美妙的文字也能彼此相呼應。所以在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中也可以將文學與音樂進行有機的鏈接。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利用散文詩句等填補抽象的音樂,結合文學素養來感受音樂的內涵,進而提升中職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2]。
如在進行《田園交響曲》的教學時,教師則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優美的文章,再進一步結合貝多芬創作時的人生經歷、所處背景等進行適時的講解,使學生在對《田園交響曲》進行鑒賞、學習時能夠受文學的影響,提升對該樂曲的審美層次。學生在上課時也會在除了欣賞優美的音樂外感受到音樂作品所想表達的情感。這種結合文學作品培養音樂審美的方法對中職學生提升音樂素養、提高音樂鑒賞水平有重要意義。
音樂鑒賞的能力是在不斷地嘗試與對比中形成的,對于音樂欣賞者而言,會對比不同的音樂是十分重要的技巧。在一首樂曲中包含旋律、節奏、情感等要素,而每首樂曲的要素都是不同的。為了讓中職學生提升其音樂鑒賞力,可以將音樂對比的課程引入課堂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知識和情感對比不同音樂中的不同之處,從而提升音樂素養[3]。
例如,在進行“樂曲協和性”這一教學內容時,就可以鍛煉學生的音樂對比能力。讓同學們分別聆聽一段和諧音程與不和諧音程,并對其予以對比,同學們就能感受到不和諧音程造成的刺耳、緊張和不安感以及聆聽和諧音程帶來的愉悅、放松與安寧感。經常進行這樣的對比練習,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欣賞到不同類別、不同檔次的音樂,產生不同的音樂感受,從而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是一種較為抽象的藝術,不同于文字、繪畫、雕塑等與事實形態相連的藝術形式,音樂不僅與事實形態相連,還與人的生理與情感活動相連。所以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不會對音樂只存在一種單純機械地反應,音樂也并非只以本體形式存在。所以鑒賞音樂需要調動鑒賞者的想象力,通過想象可以賦予音樂更多的可能性、發掘音樂更深層次的表達、使欣賞者的鑒賞能力得以升華。
如,在教授學生理解音樂的力度這一概念時,以《賽馬》這首樂曲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濃郁的民族風情與歡騰喧囂的樂曲節奏中聯想到賽馬場上的風馳電掣、賽馬場面的激烈和觀眾情緒的高昂。隨著樂曲演奏的進行,馬兒在激烈角逐時的緊張和最后獲勝者的喜悅之情也展現在聽者的眼前。樂曲給人帶來的感受并非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音樂的精妙之處正是讓人能夠打破想象的壁壘,讓欣賞者在想象的空間里自由飛翔,通過此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學生音樂學習的發展。
綜上述,中職學校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應當注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并不意味著使學生達到多么高的音樂造詣,而是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培養其社會從業能力,這才是中職音樂教育的目的。希望通過筆者給出的上述方法,中職音樂教師能夠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達到更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