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華新
(河北省大城縣第一中學,河北 大城 065900)
“生成”(becoming)的意思是“變成某物”(coming to be)。“生成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及時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教學活動,以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課程的教學形態。“生成性教學”要求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把每節課都視作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的課堂狀態。它強調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和提升。它既不是教育者預先設計好的、在教育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化計劃的執行, 也不是學生無目的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而是一種動態的教學,是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是一種提升的教學。生成性教學的提出,是對課堂教學認識深化的結果,同時也為現代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
教學活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具有預設和生成的雙重屬性。預設是教學高效的必要條件。高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標,以及達成這一目標所運用的方法及手段。教學是可以預設的,教學活動本身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而不努力做好課堂教學的預設,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總而言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對預設的超越和發展,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統一的。為了更好地生成,課前的教學設計要從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法及評價等方面體現出多樣性、選擇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為學生個性的發展預留更大的空間。
生成性課堂的研究目標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尊重的是學生的情感和心理,考慮的是受教對象的差異和不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具體的目標:
教授學生新知識前,教師經常是以這樣的問題開始:What have you know about…? What don’t you know? What do you like to know? 等,讓學生先開口說說對新知的預見,可以使教師對學生已有的水平有一個起碼的認識,避免超前、防止滯后,這樣,教師就能“胸中有人”,較好地生成新的教學起點和因人施教的切入點。
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應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更要有啟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隨機應變。通過學生的質疑問難來推進教學,使其認識逐步深化。在教學下冊The Merchant in Venice時,就有學生對Shylock抱有同情等的看法。筆者順著學生的思路延伸下去,要求結合文章和生活實際,步步追思,從而生成新的教學三條要點,加深對文章“Mercy brings good”和“Justice”的認同,較好地落實了“教學要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的教學觀。
生成性目標指導下的課程設置,在注重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兼顧到教學過程本身的教育價值,給學生和教師足夠的活動空間,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
這個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求平衡策略,改變了傳統課堂上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其中主要使用的平衡策略包括:
第一、重視預設策略。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中永恒存在的一組矛盾體。教師有效的備課就是預設生成的過程,備課過程中所寫的教案就是基本的預設,成功的備課,必須做到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教師做好這“三備”才能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達到自己的預設效果,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重復策略。課堂中常見的學生帶有共性的一些生產性資源,比如發音,冠詞的用法等,應該在其出現問題時及時糾正,并重復強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鞏固基礎的目的。
第三、追問策略。在正常的生成性課堂中,一些學生的閃念性思維雖然可以作為生成性資源加以利用,但是由于思維不夠深入顯得比較粗糙,這時可以用追問的策略讓學生重新思考,打磨,進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時間策略。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活躍的。由于學生知識背景的個體性,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都會迸發出任何形式的生成性資源。在紛繁蕪雜的生成性資源面前,對不同的生成性資源選擇不同的運作時間。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去解決重要的,普遍性的問題是課堂能否達到預設效果的關鍵。比如學生集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是與本課的教學目標一致的問題應該給予較長的時間,而一些個體問題應相應的減少時間。
經過不斷的研究、實踐、完善,動態生成性英語課堂教學,初步顯現教學成效。
第一、提高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通過將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升華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課堂上,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生的積極性,更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播下,更加善于思考和表達。英語教學不再游離于情境之外,教師以既定的課程計劃和課程目標為基礎,以引導、啟發為手段,真正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轉化為現在的主動思考。打破了過去機械,沉悶的課堂形式,呈現出師生互動、活力四射、異彩紛呈的課堂新形式。
第二、教學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高中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最終目標,在課題研究的最終階段,課題組教師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了對比,高二年級一班的學生在高二的三次全市統考中,以平均分高出其他班3.5分的好成績證明了生成性課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
以生成的主體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教師將文化差異,文化對比融入到課堂當中,潛移默化的把愛祖國的教育融入到教學情境當中,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和主動性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下得以提高,發展學生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愛國意識和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