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軍
(河北省鹽山縣楊集鄉石灣中心小學,河北 鹽山 061300)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可以體現學生遣詞造句、和文學素養能力的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難點。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小學教學階段中,教師便應該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和強化。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桎梏,其自身的語言功底基礎并未牢固,而語言組織能力亦未得到提升,所以便導致學生寫出的作文邏輯性不強、辭藻不夠優美、甚至字跡不夠端正,內容缺乏一定深度。對此,教師可結合新課標的具體內容,在實際的作文教學活動中,注重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接下來,本文將重點論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
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是語文作文教學的核心思想,只有當學生真正對寫作充滿興趣,并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時,學生才會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的接受作文知識的學習。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需要轉變學生對于寫作的看法,讓學生意識到寫作亦是一件富有樂趣的事情。除此之外,教師在給學生批改作文時,要注重正確運用激勵機制,尤其是對于寫作不好的同學來說,往往教師的一句話便能影響到其對某個事物的看法。即便學生寫出的作文很糟糕,教師亦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找出學生作文之中的優點所在。
語文來源于生活,而寫作亦是來源于生活。因此,當學生對寫作有了一定的熱情與興趣時,此時,教師便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從中提煉出優質的寫作方法。首先,教師需將不同體裁、不同主題的寫作方法的理論知識,詳細地向學生講述出來,當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后,教師再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在講到“記敘性作文”的作文教學內容時,先教授學生關于記敘文的六要素知識: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由于每個班級都會進行大掃除的實踐勞動,提前告訴學生要注意觀察周圍同學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并在大掃除活動結束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心得的交流與體驗活動。教師便可布置一篇“我愛勞動”的作文,并要求學生按照“記敘六要素”寫出一篇作文。如此學生在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觀察與學習時,便會將教師在課堂上講到的寫作方法帶入其中,從而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而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
普遍來說,我國小學生的寫作語言較為簡單、貧乏,遠遠達不到生動具體的寫作要求,這是因為學生的知識面過窄,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以及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對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閱讀刊物和書籍,并布置每日積累詞句的作業,讓學生準備一本詞句摘抄本,教師可不定期進行查閱與批改。其次,教師應示例如何將積累的語句應用到寫作中,學生便會如何引用并創新,而不是只完成簡單的積累作業,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便會得到鍛煉和提升。最后,教師可通過開展一些寫作教學活動,如開展“成語大王”比賽,并設置獎項,激勵學生積極地去積累詞句,如此學生便有動力去閱讀和積累了。又如開展“讀書心得體會”活動,讓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看過的好書、好句、好段,讓學生們在分享中學更多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和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工作時,要結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及認知差異,通過采用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作方法、以及引導學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等措施,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文思維能力及觀察學習能力,并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最終優化小學生作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