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麗
(河北省博野縣程委鎮中心校北兩合小學,河北 博野 071300)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小學數學教學多采用集中授課形式,教師在課堂上口頭講授生硬的數學加減乘除法則、數學公式、數學運算等知識,在教授的過程中,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主,以教師為主體,課程內容脫離現實生活,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嚴重忽視了生活常識和生活知識,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意識,生硬的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和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打破傳統的以枯燥的書本知識為主、缺少獨立思考、動手動腦和操作能力的教學模式。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通過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從多角度、多方位對數學知識進行講授,幫助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知識,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激發小學生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快速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數學符號、數學運算公式、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小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和認知能力,培養數學學習的應用能力。然而,數學學習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發展和認識過程。在小學數學能力培養過程中,通過將實際生活中的知識運用到數學理論中,搭建數學和生活之間的橋梁,有助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把握,不斷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數字敏感度,在現實生活中領略數學的魅力,促進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靈活的使用教材,將生活元素灌輸到課堂中,有效地將數學學科知識和現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小學生可以切身體驗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實踐與數學緊密相關聯。學校通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開展,不斷引導小學生從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幫助小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去觀察、分析和認識客觀存在的事物和客觀現象,幫助小學生用數學的理論概念和通用的數學語言去描述與反映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講授計量單位、數字的概念和計量工具的時候,可以聯系實際的生活,告訴學生去超市買菜使用的電子秤,通常使用千克、克作為重量的計量單位;通過實例收集數學問題,并將生活引進課堂教學,使枯燥乏味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生活中觀察社會事物,用數學的眼光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教學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利用數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小學生可以在身臨其境中深切的體味和感受數學帶來的興致和樂趣,激發小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的動機,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對數學的敏感度。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斷拓展了小學生的認識生活、學習知識的覆蓋面,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寬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空間,使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寓教于樂、寓教于學,不斷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深切的體味和感受數學帶來的興致和樂趣,激發小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的動機,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通過靈活使用教材,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生活應用,領略感悟數學的價值;不斷拓展了小學生的認識生活、學習知識的覆蓋面,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寬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空間,對于加強小學生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