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志
(河北省大城縣留各莊鎮白虎中心校,河北 大城 065900)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美術課程的性質是這樣表述的,“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能只是把美術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在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這樣,一個教師才能說自己的工作達到了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美術教學的教師,我根據自己教學經驗并結合現在小學美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對如何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進行了一些摸索和嘗試。
人文精神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獲得完美的人格。由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社會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對每一個人的素質都提出了高要求。而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又是一個人素質培養的關鍵期。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方式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課程以其嚴密的邏輯和知識增長他們的才智,語言課程以其豐富的語言和文化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含美術教育在內的藝術教育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經過這種藝術(美術教育)熏陶的學生,必將具有博大的精神境界、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新課標將美術教育的基本性質界定為人文性,使美術教育從根本上轉變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走出舊的單一技能訓練為主的美術教育誤區的層面上來。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同樣包括觀察、感知、認識、實踐、表現、創造、反思、評價、合作、交流等能力。美術課程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美術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美術教育對學生進行的審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心理結構完善發展的人,審美的人,成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協調前進的人。美術不僅能表達感情,使人的創造性沖動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要想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完善學生人格,必須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具體措施因人而異,關鍵是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首先,在把握人文精神內涵的前提下,教師要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小學美術每冊教材作品欣賞單元都有許多古今、國內外優秀藝術作品,由于學生的興趣、經歷、知識面乃至成長環境不同,面對同一幅的作品,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欣賞小學美術第八冊梵高的《鳶尾花》油畫作品時,有的孩子透過畫面看到了春的風,夏的影,仿佛自己馬上就能變成一只蝴蝶穿越于綠葉與藍花之間;有的學生卻透過畫面中藍紫色的憂郁和灰褐色的悲傷,感受到梵高的寂寞、孤獨與死亡的氣息。這些感受是孩子們內心的真實反映,教師應完全尊重學生的這些感受,從專業的角度培養他們感悟作品的能力。因此,通過欣賞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其次,通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提高創作樂趣。美術作品是表現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看法,畫家必須首先學會從生活中感受、思考和發現,才能在創作中運用多種媒材和造型語言表達出來。在小學美術第二冊《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中,首先要讓學生觀察、尋找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線條、紋理,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教師從專業角度所給予的深入講解,讓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思考。在表現作品時,他們才能夠較好地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創作出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線描作品。因此通過此類創作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得一定的人文感悟,掌握表現作品的人文方法。
第三,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在創作作品時,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在我國舉辦奧運會期間,組織學生查找有關奧運會的起源和參賽項目等知識,讓學生用多種材料、多種形式來創作、設計相關的奧運美術作品。開可以用身邊各種廢棄材料設計、制作各種運動項目的動態模型和吉祥物等。最后,用這些美術作品裝飾、美化校園。從而讓學生將美術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凸顯了教育的本質。
只有通過全面的美術學習,學生才能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獲得應有的知識,具備應有的能力,形成應有的態度和價值觀,為終生發展奠定好素質基礎,即“生存基礎、做人的基礎、做事的基礎和終生學習基礎”。
總而言之,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的結合沒有絲毫勉強之感。美術教育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的結合,會促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能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接受多方面的審美感受,在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質和精神境界,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成為一個集真、善、美三位于一體的“完美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