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甘肅省和政縣新莊學校,甘肅 和政 731200)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在小學的英語教學中,以故事為載體,進行生動活潑的英語教學,無疑是明智的選擇。所以,在課堂上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能使學生產生高昂情緒的好辦法。
故事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許多單詞的重復都表現得非常自然,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語言方面的困難可以隨之而迎刃而解。故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實的、自然的語言輸入,學生以敘述的方式表達故事的內容,又能有效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而故事的情節的虛構性,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故事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生動,表現手法夸張,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而倍受歡迎。
把小學英語教學與故事相結合,能創設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生動直觀的語言情景,能把枯燥的語言知識變成簡單有趣的英語故事,從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個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故事本身所蘊含的藝術性、教育性及其文化內涵,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
如何運用英語小故事進行教學?
在會話教學中如果只是讓學生讀和表演對話。難以創設真實情境,學生也容易疲勞。如果讓學生聽故事。或者用相關的語言編故事,學生就會樂此不疲,踴躍投入到語言學習活動中。比如。要練習以下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Who’s that worn-an?She’s my mother”,我們可以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創編這樣一個故事:Two tadpoles are looking for mum my and daddy,They Bee a duck,One told:"Who’s that man?" The other one says:"He’s our father,一So they ask:"Hello,are you our dad?" The duck says:"No,no,no,"Then,they see a tortoise,One asks:"Who’s that woman?" The other says:"She’8 our mother,"So they ask:"Hello,are you our mummy?" But the tortoise says:"No,no,no,"如此重復,直到tadpoles找到爸爸和媽媽為止。學生在故事中習得語言,還能學會如何真實地運用這些語言。
教師在講故事的同時往往也能介紹到語言點。隨著故事的一次次重復。語言點也一次次地在有意義的上下文中得到再現。學生有意無意間就能掌握語法。這比單純地講解語法要有效得多。比如,疑問句句式的操練,可以通過以下活動完成:讓學生扮演他們所熟悉的動物故事中的角色,然后對該角色提問,并將問答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這就構成了一段有關該動物的消息。以此類推。提問幾種不同的動物,就得到了幾則消息。將它們匯集起來,甚至可以辦成一份《叢林新聞報》呢!也可以通過鼓勵學生提問來練習疑問句:教師先將故事講一遍,然后要求學生在聽第二遍時盡可能多地提問題來打斷教師的講述,能在5分鐘內阻止教師繼續講下去的則為勝利。學生通過提問,就能主動地獲取更多的信息。課堂氣氛也能隨之活躍起來。
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將故事與相關話題結合起來開展活動,可以使他們從各個方面得到切實而充分的訓練,擴大視野,提高能力。這里以故事《城里老鼠與鄉下老鼠》為例。故事內容大致是:鄉下老鼠拜訪城里老鼠,發現它們住在人類的大房子里,吃著奶酪、香腸、蛋糕、蜂蜜,正垂涎之際,來人了,于是城里老鼠四竄逃命,結果還是躲進了一個小洞里。鄉下老鼠不再羨慕城里老鼠了,它們想:“生活沒有安全感,吃住再好又怎么樣?”圍繞“老鼠”、“家”、“城鎮和鄉村”這三個相關話題,可以開展多種活動。討論活動,可引導學生講出自己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老鼠。并說明理由:“問問題”游戲。讓學生猜出卡通明星米老鼠并加以討論:描述城里老鼠和鄉下老鼠家居的布置,談談理想中的住房;學生分組,分別以城里老鼠和鄉下老鼠的名義互發e-mail;羅列照片、實物等,進行城鄉差別的對比等。這些活動構成了從故事引發的又一個層面的內容,使學生得到啟迪并從中受益,至于需時多少,可由教師根據需要和可能具體安排。既可用很少的時間一掠而過,也可多花點時間深入展開。
小小的故事可以包含多種變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故事可以拓展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學中的低投入、高產出,是輕負高效的集中體現。當然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故事是關鍵。需要從學生的能力出發,從課本內容的重難點出發。同時也要考慮到故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盡量使用簡單的語言和詞匯。此外還可以利用圖片,多媒體,肢體語言等多種輔助方式。在小學中低段更是要以學生能理解為前提,對母語的限制也可以不必要那么嚴格。總之,故事是為我們的詞匯教學、對話教學、語篇教學服務的,故事的設計應圍繞教學中心展開。切忌不可為故事而故事,為表演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