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智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新課程到底新在哪里?是不是有了新課程我們就要摒棄之前所有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一切推翻從頭再來,之前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真的一無是處了么?新課程到底新在哪里?
這是我接觸新課程后最大的疑問,難道我們之前的教學都是錯誤的?我們耽誤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么?經過學習我發現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所謂新課程是指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有創新能力,創造精神的新時代學生,新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能解決問題,更加強調學生應該學會發現問題,并且能夠提出問題出現的原因,而且能夠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主動去尋求知識上的支撐。教學的效果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學會了知識,會做了幾道題,而更多的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會學習,并養成愛學習習慣
從而適應終身學習要求的能力。基于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理解,我覺得教師應該做出的不是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的改變而是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再僅僅準備好要講的知識或習題就去上課,還要想好這部分知識的來龍去脈,在實際中有哪些應用,人們為什么會要研究這部分內容,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應該如何讓學生接發現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如何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個問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還會不會有什么相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提前的預設。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的教學呢?如果一節課結束,學生學會了一些概念,學會了一些定理定律,會做相應的習題,那么這節課算不算有效教學呢?我覺得有效應該是有效果,有效率,而更重要的不是短期有效,需要長期有效,不僅是對一個知識內容有效,而且要對所有的知識內容有效。我們都知道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改造的進程是具有相似性的,就是發現一個現象,提出一個理論,解釋這個現象,如果不能合理解釋就推翻重來或者完善,又或者提出一個新的理論,直到得到完美的解釋。而這個理論的真實性只能夠交給時間去驗證,也許隨著人們都未知世界的不斷認識,原有的一些真理變成了荒謬,原來的荒謬變成了真理,而這個過程就是創造性的過程,我們要培養的就是有這樣創造性能力的人。所以如果一節課結束學生學會了知識,能夠解決已有的問題,那么他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學習已經可以算是有效了,可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做幾個題檢驗教學效果的層面,那就不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了。所以我們不能僅僅交給學生應會的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知識的提出,完善,應用的全過程。讓學生有意識的問問為什么人們會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研究問題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是怎樣解決這些困難的,得出了怎樣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否能夠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還會不會有什么樣的新問題出現,如果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我應該怎樣解決。學會真正提出問題,尋找解決途徑,利用所有的方式查找學習相關的內容,找到問題的合理解決方向,這是新課程下對學習者提出的要求,概括起來就是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問題,而不僅僅是學會解題。學生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絕不是水到渠成的,有時甚至出現倒退,因為學生在學校就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我們必須要承認,這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習慣大有好處,可是在面對試題時這種有效卻遠不及那種重復訓練或者是押題型,所以學生會對這種“有效教學”產生懷疑,如果這時放棄就會重新回到原有的教學方式,所以我們必須要相信這種“有效教學”的有效性,他的有效性也許在短期的學習測試中并不能體現的很明顯,可是他的長期效果卻是不可估量的。
有效學習需要教師和學生首先轉變學習觀念,用全新的理念支撐自己的學習的全過程,需要社會學校轉變評價方式,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關注學生,更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能力或者應對考試的能力,不能再出現高分低能的考試型學生,讓有創造能力,創新實力的學生有更多更大的平臺,讓學生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切身感受學習改變生活,改變人生的巨大力量。有效學習要求老師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不要被分數束縛了手腳,大膽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探究問題的能力,新課程給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需要教師不斷強化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探究意識,只有教師樂于學習,會學習,樂與探究,會探究,才能同學生一起不斷完善自己學習習慣,培養終身學習意識。新課程理念下對教育的成果評價不再局限在一張試卷,而在于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絕不是多做卷,多考試就能實現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帶著發現問題的眼睛,學會用問題引導自己的學習,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學習,而要實現有效學習就必須有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