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廣東 深圳 518055)
在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個人認知能力水平有限,因此學生在學校所接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個人價值觀的養成以及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這也體現出了小學階段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我國現行的小學德育教學工作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下學生綜合發展的實際需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所發揮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如何將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與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相結合,成為時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之一。
筆者通過日常的教學觀察,發現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往往是一味的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或者是較為突兀地引入德育方面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都會使得學生對于另一方面的教學內容失去原有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內容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這便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德育內容相結合,從而更加自然地為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過程的安排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理解。例如以幫助或者關心為主題的教學,包括同學生病或代替同學記筆記,或者去看望生病的同學。這都是教師需要言傳身教的。而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通過情景模擬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楊光麗,如幫警察叔叔處理問題,幫年紀大了的奶奶算賬等,這都是對于學生樂于助人品德的支持,也是對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許多小學教師在開展德育內容教學時往往陷入一定的誤區,認為德育只是單單的幫助學生樹立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個人團隊意識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但這些能力恰恰是當下新課標改革中要求學生所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我國開展德育教學的一項基本內容。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工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與班級其他學生一起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以及互相幫助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基本的團隊協作能力,而學生與其他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也可以使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例如,教師在進行10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列出一些基本的加減練習題供學生進行練習,同時規定每個小組在一定的時間內算出答案并看看哪幾個小組算的又快又準便是最后的優勝者,這樣學生在在進行練習時便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團隊責任感,從而驅使著學生更加高效的開展小學數學的學習活動。與此同時,這樣的競爭合作關系也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培養起深厚的友誼,這對于學生日后的長遠發展而言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教師可以以教材內的知識點為出發點,通過聯系日常的生活實際來開展小學的德育教學工作,從而使學生將在學校所學得的德育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積極地貫徹下來。例如,教師在上課時給孩子做的游戲《另一顆給誰呢?》,從上海出差回來給每個孩子帶來兩顆上海的特產----- “大白兔”奶糖,一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一起研究它的數學元素后一起慢慢品味,享受那甜甜的濃濃的奶香味兒,另一顆讓孩子留給自己最想給的那個人,比如家人、朋友……當然也可以留給自己,但要等到明天再吃,于是我看到:第一種:嘴里念著那個最愛的人的名字,悄悄的裝進了書包,嘴角洋溢著一種神秘的笑臉,也許是要給他(或她)一個驚喜吧;第二種:迫不及待把另一顆也放進了嘴里,說放在肚子里最安全;第三種:兩顆都舍不得吃,聞了又聞,然后小心的放進書包;……下課后,我問了幾個小朋友,你的另一顆準備給誰?給爸爸或媽媽的,爸媽一人一半的,給弟弟妹妹的,給老師的……孩子的心中有他人,懂得分享,知道感恩。又如在開展《年、月、日》的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引導大家舉一些生活中比較重要的節日并向大家介紹這些節日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意義。教師可以為大家介紹國慶節這一特殊節日在我國眾多節日中所具備的獨特價值以及崇高的地位,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教材中時間單位等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現象背后所蘊含著的民族情感。而且在如果課堂上學生生病嘔吐,教師應該發揮自身引導的角色,讓學生明白遇到這種事情如何處理,教會學生關愛同學,不怕臟不怕累。
綜上所述,小學作為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日后的長遠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這便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通過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進行德育內容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與其他的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從而養成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團隊合作的意識。真正發揮小學德育工作在學生價值觀養成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