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良仕
(重慶市南川區大有中學校,重慶 408400)
初中是學生整個學習階段承上啟下的特殊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思維和認知上都基本形成,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推動下,當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現狀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高、教學效率低下等。“少教多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被提出來,對于改善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無疑具有巨大的幫助。為此,本文將結合當前語文教學具體實踐,探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的模式,闡釋其教學理念、實施原則和現實意義,以期對初中語文閱讀“少教多學”模式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提出:“教師為了達到不教[1]。”“少教多學”則正是這一理念的新時代傳承,字面可理解為教師少教一點,學生多學一些。它是針對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現狀而提出來的,它要求教師善于啟發學生,給予學生更多思考和表達的空間,而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
“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當下“學生主體”教學理念的一種具體實施方法。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個體生命地位。它承認學生的起點非零,具有無限的潛能,因而能夠把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部分交還給他們。特別是對于語文閱讀這一極其強調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空間,“少教多學”模式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閱讀時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閱讀體驗和生命體驗去感悟。這也真正意義上地改變了教師的地位,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進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去,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在何時、何處進行少教、多學,而不是生硬地將其套入到所有的閱讀教學中,滋生教學懈怠心理,降低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
“少教多學”模式雖然強調的是要求學生作為學習中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少講式的“功成身退”。相反,“少教多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有更為精確的把握,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將教學點落到學生的易錯點、困惑點、易漏點上,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引導其進入更深層次的自主學習中去。因此,教師的“教”必須教在必教之處,這個“必教之處”可以視作學生自主學習“起跳”的一個“支點”,支持學生自發地把智力、情感提高到另一個新的發展水平。因此,這也也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對學生、文本以及相關知識學養有更高的把握,有較高的教師教學素質。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紫藤蘿瀑布》時,針對文本談到的長期縈繞作者心頭的悲痛與焦慮,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背景,即文革迫害、作者的弟弟患病等事件,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所贊揚的“生命”的豐富內涵。
在相對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后,學生在課堂中擁有了更加廣闊、自主的思考與探究的空間,這也就意味著將學生投入到具體的感悟、體驗和思考的閱讀活動中去,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自主權去想象、體悟和思考蘊含在文本中的閱讀價值。這能夠較好地保護學生完整的閱讀體驗、閱讀感觸,通過不斷地獨立思考和質疑解決自身在閱讀中發現并解決的困難,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動態地生成屬于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例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設置多樣的閱讀活動。在閱讀形式上,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實現閱讀,讓學生以個人、小組等形式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在閱讀方法上,教師可以選擇多樣化的閱讀方法,包括競賽讀、分角色朗讀、速讀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方法中走進文本,體味文本,感知文本。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被應用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來,對于當前語文閱讀的教與學都有著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初中語文閱讀“少教多學”模式對教師課堂教學把控力的高要求,在鞭策教師不斷提升、自我超越上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在“少教多學”模式的初中語文閱讀中,教師需要分把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特點,更加細致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等以符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接受能力;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練就強大的文本解讀能力和課堂把控能力,解答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產生的各種疑惑。
一方面,“少教多學”模式也實現了“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把更廣闊的學習和思考空間交還給學生。這能夠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學習、協作與探索,并提高他們的綜合語文素質。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聽老師解讀文本,接收知識,而是需要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師設計的閱讀環節中去分析、鑒賞、質疑、探究。這有助于學生樹立端正的閱讀態度、養成良好習慣,也有助于學生于都素養的極大提升。
綜上,“少教多學”教學模式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對于改善當前教育困境,轉變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著極大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