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華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江蘇 蘇州 215021)
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價值觀念上還沒有形成體系,這一階段的教育引導工作十分必要,對孩子的思想道德觀念、行為習慣養成都十分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中我們融入德育環節,希望助力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德育工作以學校作為全責主體,家長在這個過程中的參與意識不足,但是這種德育理念其實是不科學的,家庭的配合教育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新形勢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注意到這一點,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質量。
建立溝通平臺是家校共育的基礎,因此小學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應該著手建立家校溝通平臺,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如建立學校和班級網站,利于家校建立密切聯系,學生家長可以在網站上了解學校教育工作的問題和目標,成為開展德育工作的幫手。教師作為專業的教學工作者,可以用微信、qq等方式和家長建立溝通關系,和學生家長共同探討德育策略,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德育理念,進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方案。在班級群中,學生家長和班級成員之間逐步相互了解,建立起信任關系,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溝通解決,明確班級規章制度,引導家長了解教師工作,發揚班級文化,體現班級精神風貌。
孝道美德是學生應該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獲得的基本素養,在家孝順父母,在校尊敬師長,在生活中積極踐行這一美德,使學生在知識獲得和品德培養上的都有巨大收獲。學校的德育工作中,針對孝道美德,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孝道的真正含義,其一是對他人的態度,以對待父母的態度作為基礎,推及到對老師的尊敬,再推及到對同學的愛護[1]。然后我們進行主題生化,將孝道上升到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 “忠孝”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最后解讀孝道轉化為個體責任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指導學生知行統一,提升自己的責任感。針對這部分德育主題的教育活動開展之后,我們聯合家長,引導家長和學生主動進行情感溝通,讓孩子在課余參與家務勞動,在實際行動中踐行孝道,深化德育工作效果。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形成習慣養成上還沒有形成系統,這時候一些負面行為也需要得到糾正,因此利用德育教育活動契機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行為習慣養成在學校教育中包括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學校教育中無法涵蓋的,這時候如果可以構建家校共育機制,則更利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對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培養具有積極意義[2]。具體的德育工作中,我們可以聯合學生家長為幼兒制定記錄日常行為習慣的平臺,可以以學生日志的形式進行,在班級網頁上有效記錄日常行為,具體可以涵蓋學習表現、學生在校的人際交往狀況、學生在家的生活表現、學生的思想動態表現等。家長和教師要結合互聯網對這些信息進行共性,以學生的實際表現作為依據,制定家庭版和學校版的學生行為規范指導防范。作為教師也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這樣更利于優化德育工作效果,提升德育活動針對性。
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聯合學生家長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目前小學德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目標。首先,我們可以鼓勵與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理想,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勇于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和學生家長建立溝通關系,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都要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內化德育知識,指導現實生活[3]。在家校合作教育中,教師和家長要明確學生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幫助學生明確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價值,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家庭生活;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走向中承擔的巨大責任,讓學生建立起責任意識,努力學習,往積極的方向發展[4]。我們可以開展“我是小小接班人”的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活動中可以是學生單獨演講,也可以和家長配合,結合演講結果做好評價總結,實施獎勵。在這樣的家校合作德育實踐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在德育目標達成的進程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學生也收獲了鼓勵和引導,建立自信心,提升自我,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更加積極向上。
總而言之,“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應用,體現了其本身在教育活動中的優勢,我們也進一步肯定了該教育模式的應用價值。德育目標在小學教育活動中的融入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契機,還可以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學德育工作強調家庭和學校在德育工作上的共同責任,這就要求學生家長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學校教師也要立足學校教育功能,發揮主體教育作用,立足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需求,構建科學的德育工作體系。本研究主要針對家園共育模式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應用策略展開簡要分析,希望研究觀點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