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帆
(浙江省樂清市石帆第一小學,浙江 樂清 3256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小學語文教師所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以及寫作素材,有效的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從而切實的增強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為小學生奠定堅實的素質基礎。
通過對小學生開展閱讀教學,可以清晰的認識到小學生的一大特點,那就是小學生之所以會對寫作產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閱讀所影響。尤其是每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是坐著經過深思熟練,并對生活細致認真的觀察之后,才創作出與實際生活有著十分緊密聯系的美文佳作,而并非作者憑空想象出來的。所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就能夠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而有許多的優秀文章,通常都會具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文章中所刻畫的形象通常都十分傳神,其二是作者塑造的情節內容十分的引人入勝,語句通常也十分的優美。所以,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起到情感沖擊的作用,從而可以促使學生積極的開展寫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能夠對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爆發點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精神狀態,使學生能夠處于精神飽滿的狀態之中。并且,教師還可以根據文章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積極的思考,有效的加深學生的理解[1]。
例如,教師在對《我最好的老師》(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這篇文章開展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后,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去回憶在學習的過程中,各個學科教師言行舉止,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從而能夠發現教師對學生的關系和愛護,有效的探究生活中的美。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通過寫作的方式進行記錄,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寫出蘊含感情的文章。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大多數的小學生對寫作有著很大的恐懼心理,而有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時,經常會出現無從下筆的情況,這就使得小學生不愿意進行寫作,甚至會對寫作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各種語句缺乏有效的積累,這就造成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詞匯量匱乏的問題。這就是因為小學生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優秀的讀物和文章,但是小學生卻沒有注重對語句的積累,僅僅只是在單純的進行閱讀。所以,現代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就要注重積極的引導學生去記憶優秀文章中的優秀語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積累,并有效的將其應用到寫作之中[2]。
例如,教師在對《翠鳥》(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這篇文章開展閱讀教學時,就要重點教導學生其中的優美語句,鼓勵學生將其中的優美語句進行記錄,從而能夠在寫作時有效的將其應用。同時,教師還可以挑選其中合適的語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句子中的修辭手法用自己的說法進行改寫,比如文中“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苯處熆梢詾閷W生展示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對其有著更加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有效對句子進行多種形態的轉換,充分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并且,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語言表達的手法,引導學生深入的對文章的語言表達手法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有效的豐富學生的寫作語言,大幅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使學生可以樂于寫作。
小學生通常都比較善于模仿,教師就要充分的發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有效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找出文章的語言表達方法,重點要幫助學生掌握其中語言運用方法,使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進行表達。所以,教師就需要對教材中的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有效的將知識點對學生進行遷移,使學生可以將閱讀中的收獲有效的應用到寫作之中。并且,教師還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各種好的語句進行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3]。
例如,教師在對《草原》(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這篇文章開展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因為這篇文章的作者不僅有著優美的文筆,文章的內容也十分的耐人尋味。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進行仿寫訓練,比如文中“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边@句話,讓學生在不改變大體意思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有效的仿寫。有的學生就會仿寫成“羊群忽然走上了小丘,忽然又走了下來,不管走到哪里,都像是草原上飄蕩的云朵?!边@樣就可以充分發揮仿寫的作用,切實的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現代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開展課堂教學,尤其是要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閱讀與寫作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而通過寫作能力提高閱讀水平,使兩者能夠實現共同發展,為小學生打下堅實的素質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