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阿拉爾市第一師八團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017)
導入,也叫開講。好的開講,給人以藝術享受。要做到這一點,不是教師在課堂上靈機一動,偶然想出來的,而是教師在備課時,深入鉆研教材,在切實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情況下,圍繞著教學重點、難點、關鍵精心設計出來的。正如高爾基說的:“開頭第一句是最困難的,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往往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上課的開頭就頗讓教師費盡籌思,因為上課開好頭是一節成功課的良好開端。特級教師于漪說:“課堂教學中要培育、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找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后邊的課上起來也就順利了。”由此可見,無論怎樣導入,都是為了使學生集中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明確每一節課的學習目的,為更好地學習課文鋪設道路。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對小學生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其內容也各不相同。而學生在課前卻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興奮點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中。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那?關鍵是讓他們盡快從課前的情景中抽身出來,關注課堂,集中注意力,全身心轉移到課堂上來。而利用音樂創設情景的開講法,可以使學生在優美、動聽的樂聲中,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引起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人才成長的起點,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如何利用音樂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有與之相配套的歌曲,這些歌曲緊扣課文來寫,以言簡意賅的語言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再配上優美的旋律,以生動的形式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如在開講中合理加以運用,不僅使學生欣賞了歌曲,陶冶了情操,也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美的音樂不僅能愉悅身心,而且能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合理運用音樂進行輔助教學,則可以使學生在神奇美妙的音樂聲中,提高朗讀水平和識字解詞能力;可以使學生在音樂渲染的情景中,進入寫作的美妙景象中,還可以培養美好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它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的一種訓練,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朗讀不僅能訓練學生說話時發音正確、句讀分明、語氣連貫,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還處于初級水平,為了激發他們的朗讀熱情,可以在朗讀時配以貼切的音樂。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更加形象鮮活的語音情景中,深刻領會課文的重點、難點和思想感情,激起感情的共鳴,并得到美的感受。學生在音樂氛圍中會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讀起來就能聲情并茂,使讀者、聽者、作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于一體。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有大量的識字任務,尤其是教改后,二年級的課文更是加大了對學生識字量的要求。平均每節課都要接觸將近十個生字左右,這對低年級的孩子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較大的識字量往往使孩子們很累,而一些形近字、意近字、聲近字更是他們容易混淆的。為了使孩子們不畏懼學生字,把生字編成兒歌來進行識字教學,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好動、好說,注意力不能集中很長時間。而唱著兒歌學識字,使他們在歡快的歌聲中既活動了四肢,又培養了孩子對生字的理解和聯想思維能力,不僅讓孩子牢牢記住了字形結構、筆畫和字意,還由一個字可以認識一串字、一片字。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大天地。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抓住這個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契機,教師進行一些聽音樂做想象作文的訓練課。利用音樂中蘊涵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
明朝人謝榛曾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文章開頭要響亮,使人受到震動;結尾要有韻味,使人覺得余音回繞,不絕于耳。謝榛講的是寫作,但它與教學的結尾也有相通之處。教學應該有個生動的開端,也要有個精彩的結尾。
精彩的結尾,不僅能為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還能充滿情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教學臨近結束時精神為之一振、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而在樂聲中激發學生用小品、故事等形式表演課文的結尾方式,不僅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天性,而且復習了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