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中心小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新課標中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培養,讓他們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課改的深度不斷加深,教育工作者對于核心素養也十分重視,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采取了多種方法,但是效果有限。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構建智慧課堂,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要素就是素養的基本要素,當前教材設置閱讀單元時主要有兩條主線,分別是人文主題以及語文要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就需要對這兩條主線進行有效的滲透,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1.咬文嚼字,近義換詞
比如,在學習《荷花》時,教師就可以拿出文章中的一句話來,找出用的好的一個字來進行分析,如,在“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就可以對“冒”字進行分析,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其美在哪里,給學生一些字,讓他們選擇看看能不能對“冒”字進行替換,如,“鉆、伸、長、頂、露、穿”,讓學生進行前后效果的比較,這樣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作者使用這個字的妙處,使用“冒”這個字,能夠更加巧妙的體現出荷花的激動、急切、心花怒放,這樣的描寫更加生動,讓人可以想象出這幅畫面。
2.借助于注釋,理解詞義的“表演讀”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拿出文章中關鍵的形容詞或者是動詞等,利用動作或者是表情進行表演讀,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對詞句的含義進行理解,加強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學習《小猴子下山》時,教師就可以將“追”、“扛”和“掰”這幾個動詞拿出來,讓學生用動作來表演這幾個動詞,一邊讀一邊表演,學生就可以加深記憶,進一步理解詞的含義。
3.按圖索驥:簡筆描畫“概括讀”
在學習一些課文時,比如,《清明節的由來》、《夸父逐日》等,教師就可以通過簡筆漫畫或者是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展現文章內容,通過復述的方式概括讀。該策略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略讀文章或者是長文閱讀中應用。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童話故事,如,《小猴子下山》、《小蝸牛》等,就可以通過文章中的插圖來進行學習,依據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能夠看懂故事的情節。
語文學習就是讀和寫,所以,閱讀教學就要多進行積累以及運用,通過應用語言,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言語活動經驗。表達能力就表現為語言應用能力,包括口頭表達以及書面表達,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會采取讀寫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關鍵切入點“激發寫”,能夠加強他們的表達能力。
1.仿照修辭手法,進行語言文字練習的遷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教會學生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擬人、對偶、比喻、夸張等,在讀寫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進行遷移運用[1]。如,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學中,因為文章中包含多種修辭手法,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感受語言表達的美,之后開展遷移運用,這能夠不斷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2.聯系生活實際,對語言文字訓練進行拓展
語文教學和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和生活進行聯系開展拓展,加強練習,讓學生的語言素養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例如,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圍繞怎樣看待父母不同的愛來進行寫作,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
語文教學除了注重工具性之外,更加需要關注人文性,實現二者的統一。語文科學本身就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需要自己去閱讀、實踐以及運用,這樣才能深入的理解,感受蘊含的人文內涵,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進對他們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學習《朋友》時,教師就可以進行“三”讀,在“但,茫茫人海,就有一個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這句話中,教師在讀的時候就可以采取重音強調的方式,對茫茫人海、真的愿意、以及他們的朋友閱讀三次,每一次都讓學生可以更深的感受這種偉大的友誼[2]。閱讀教師就是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鉆研,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主動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及體驗,進而受到情感上的影響,實現學生思想上的啟迪,讓他們感受到審美的樂趣。
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知識和技巧之外,還需要對學生的人生進行引導和教育,發揮出語文的育人作用,比如,在學習《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讓他們找到作者“以小見大”的奇妙,進而能夠教育學生,讓他們想一想在身邊發生過的轉的實例,進而加深學生對于這個主題含義的理解和體會。
綜上所述,當前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核心素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構建智慧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