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萍
(廣東省翁源縣龍仙第三小學,廣東 韶關 512600)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科,需要學生積累足夠數量的文學素材,從而升華為較高的文學素養,讓學生以博學多識的眼光理解語文教學內容,體悟文學的獨特魅力。文學素養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文學素材做支撐,文學素材的積累往往從閱讀中汲取,僅僅依靠書本中的閱讀量很難滿足現階段的教學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理解語文。
學生在初學課文課程時,往往感覺文章枯燥乏味、毫無趣味,很難提起對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也就降低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針對性地課外閱讀恰恰可以彌補這一先天缺陷[1]。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教師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文章中主人公生活年代的文獻資料、人生經歷中發生的趣事以及有關于主人公的自傳、其他趣味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等,增強學生對所學文章的感性認知,使枯燥的文章充滿鮮活的生命力,讓原本冰冷的人物塑造充滿溫度,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枯燥學習轉變為趣味學習,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通過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素材積累。比如在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時,通過搜集徐悲鴻的個人事跡,讓學生對徐悲鴻的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產生感性認識,使學生意識到文章中徐悲鴻所展現出來的堅持是有序傳承的,進而對文章中的故事產生豐富的聯想,拉進學生與主人公徐悲鴻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增加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2]。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把握學生學習的弱項,即學生人生閱歷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能力不深、認知能力不足,造成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學習語文課本文章時,學生往往很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寫作目的,難以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教師通過有目的性的選取關于作者的人生閱歷資料、更能表達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的文學作品等,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作者本身的了解,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充分理解全文,與文章作者產生積極共鳴,進而加深對所學文章的理解水平。通過這種“先了解作者本身,再學習作者文章”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理解文章的表面思想,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寫作目的,從而達到提高理解能力,加深學習深度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古詩《江南春》一文時,教師通過搜集杜牧的人生經歷、代表作品等資料,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內心活動,從而理解作者創作本首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盡寫傷心之感,表現杜牧當時的憂國憂民之感。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才能使學生體悟出這種憂傷的意境,進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3]。
小學教育是學生啟蒙階段的教育,教師要尤其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針對所學課文內容,自主地收集課外閱讀資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自主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搜集課外閱讀資料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向進行適當引導,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自主學習的方法。比如在學習《月球之謎》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搜集關于月球起源以及阿波羅登月等的文獻資料,了解人類為了社會進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些科學資料的收集,學生就主動地了解了登月的過程以及月球的起源,進而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4]。
課外閱讀資料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既可以閱讀中外名家的文學名著,又可以閱讀代表中國傳統文學的古詩詞。中外大家的文學名著不僅僅體現在文字語言的優美、遣詞造句的精妙絕倫,更體現了中外名家的大家風范,他們高風亮節的氣度,為人處世的方法,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學生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傳統文學的古詩詞不僅僅體現在對仗工整、意境優美、語言凝練、高度綜合,更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脈相承,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5]。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利用好課外閱讀這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力輔助工具,是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思考、總結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重視課外閱讀之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小學語文的教學從來不是一件簡單事,語文教育之路任重道遠,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任務的艱巨性、挑戰性,以飽滿的熱情、負責任的態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小學語文教學與課外閱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