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會賢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梁村學區,河北 邢臺 054300)
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來引導“學困生”有效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從而促使這些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對國家的騰飛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本著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很多小學生的家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經濟當中,一門心思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心撲在工作上和事業上,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懷與引導,只顧給孩子最為優越的經濟生活條件,卻忽視了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空虛。所以很多小學生出現了焦慮、自閉的現象,對學習的興趣不斷喪失,進而形成了學習上的更大困難。
在多年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基本是以教師機械講解、學生簡單記憶的形式開展的,教師使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調、教學設備短缺,都造成了小學語文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現象。這樣的課堂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自然也成了一句空話。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起步階段,因為每個人成長的速度有快有慢,個性和特長各不相同,對于學習的認知也參差不齊,因此有一部分學生對于小學語文學科來說沒有學習的興趣,或者因為智力發展的因素影響,在學習中即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學習效果卻并不十分理想,進而形成學困生。
針對上述分析的幾點學困生成因,我們希望能夠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小學語文教育階段的一線教師團體解決學困生的轉化問題。
教師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在轉換小學語文“學困生”的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明確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自身思想意識領域的認識,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尤其是在對“學困生”進行教育中,要通過講授知識、傳遞社會經驗等途徑來促進這部分學生的發展。例如,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節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這一課程讓學生全面了解居里夫人,在學習這一位偉大人物的過程中,利用她所具有的精神來引導語文“學困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從而促進整體的發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小學生剛剛步入課堂生活,就對語文學習產生極大的不適應或是厭煩情緒,這與家長的引導不科學有著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很多新手媽媽,并不知道要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因此,就會出現“過猶不及”“矯枉過正”的后果,針對這一現象,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多多溝通,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同時,為家長提供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的思路與方法,使小學生能夠在家庭生活中有父母的引導,在課堂生活中有教師的幫助,進而能夠更快、更好地擺脫學困生的身份。最后是培養學困生學習信心,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我們都知道信心能夠創造奇跡。而我們學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們羞于表達、樂于沉默。要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學習意志就必須從培養他們自信心入手。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多談心、多鼓勵、多表揚、多耐心啟發,讓他們能夠感受來自老師的關愛,同時,開辦“心靈角”,讓學困生組織話題和交流活動,評選學困生的最大進步獎,并將其積分計到期末總分中去,并將轉化突出的學困生案例收錄到學困生檔案中,交組內研究討論。
學困生轉化的另一個重要基礎就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應試條件下,我們判斷一個老師教得好或差的方法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實際上超越應試層面,談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對語文的理解等方面,這才是評價一個語文老師是否優秀的有效標尺。
學困生的學習之所以落后,比較根本的因素是學習方法和方式上存在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好不容易管住自己寫的作業,得到的卻是滿目紅叉的結果,也就失去了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我開始單獨觀察學困生抄寫生字和詞語,對觀察結果作了歸納:一、觀察不仔細,盲目信任自己;二、懶惰思想嚴重,不舍得花時間逐個對照課本中的詞語,將所有的詞語都先帶個頭,然后撇開課本自顧自寫,這樣往往導致要錯就錯一長串;三、沒有檢查習慣,寫好后合上本子就完事。在此結果的基礎上,我覺得抄寫生字詞是相對簡單的學習行為,所以先給最基本的抄寫行為做了如下規定:一、凡是抄寫生字詞一律寫4 遍,看一個詞語寫4 遍,不能單個字看,邊寫邊在心里默念——對于有這么大比例學困生的班級而言,我認為寫4 遍是可取的,邊看邊寫邊念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降低錯誤率;二、未完成抄寫生字詞的家庭作業一律補寫8 遍——這是告訴學生懶得寫作業,將導致獲得更多的作業,這也符合人的心理規律。
“學困生”存在于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而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學困生”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弱、跟不上教學進度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措施來解決“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僅會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高,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將會影響到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要多關注“學困生”,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引導這些學生開展良好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