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玲
(河北省定州市塔宣村小學,河北 定州 073000)
文本的解讀是做好閱讀教學的基礎和關鍵,解讀正確、到位,教學時學生更容易理解,反之亦然。如果僅僅從某一個角度進行解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從多個視角進行解讀,能夠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文本,更加有利于對文本進行正確地閱讀和理解。
作品是反映作者寫作本意的載體,從作者的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能夠更加準確地弄清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文章的本意。這樣十分有利于教師準確地把握情感基調,確定解讀的重點。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作者通過三個小故事,將生命的意義展示了出來: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讓生命的價值變得無限。從表面上看,文本只是說幾個小小的故事,其實,通過解讀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視角進行理解,將自己當作作者,可以這么想:假如,我是作者,我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這樣就能夠更加把握到文本的本來意義。
僅僅從作者的視角進行解讀時不夠的,還應該摸清編者的意圖,從編者的視角出發,對文本進行解讀。特別是在導讀、自學提示、課后思考題等地方是編者意圖體現的地方。一是根據導語對文本進行整體解讀。每個單元的導語是對本單元的主要內容的概括,教師可以根據單元導讀語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解讀。例如《挑山工》一課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課文的編排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要多一倍的情況下,反而先到達山頂的道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讀感悟,充分體驗句子蘊含的深刻含義,以達到課文編排的根本目的。二是根據課后習題抓住文本解讀的關鍵。課后習題編者意圖集中體現的主要部分,它將教學的關鍵都集中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根據課后練習來揣摩編者的意圖。同樣以《挑山工》為例,從課后習題設計了可以看出。這些習題主要提示了兩個方面的關鍵點:一是語文能力訓練,能讀會背,積累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學會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屬于重、難點。教師可以根據課后習題的編排,就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文本的解讀必須站在學生視角進行考慮。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教師應該摸清學生的知識現狀,明白哪些是已經掌握了的,哪些是通過學生自己學習就能夠解決的,哪些是必須需要教師引導、點撥的,教師都應該做到胸有成竹。因此,教師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采用抓重點詞句、對比等方法,體會“向導”的思想感情變化。因此,教師在解讀時應該心中將學生放在首位,從學生的視角進行考慮。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而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編者在教材中安排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上學到的閱讀方法用于閱讀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因此略讀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怎樣進行略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個體閱讀、同伴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只需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指導,從而把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留給學生自己。
略讀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怎樣進行略讀,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讓學生在略讀課文中掌握品味語言文字、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理清作者思路等語文學習的方法。在平常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方法的學習和積累,在略讀課文中時間運用、不斷鞏固,最終達到熟練運用的母的。雖然略讀課文提倡學生用自己習得的學習方法自主閱讀,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體現出引導、指導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投入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有所獲。教師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引導、幫助,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人教版教材中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都有一段連接語,將前后課文連接起來,同時提示了學習的要求和方法。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展開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明確閱讀目標、閱讀重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又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大氣、簡約,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教學環節的繁瑣復雜,使整個教學結構粗線條化。
略讀課文的編排目的不僅體現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和人文內涵,還應發揮出規律總結的作用。在小學中段與高段的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都是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組合而成,它們雖然相對獨立但又互有關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因此在教學時應該瞻前顧后、有機融合,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
總而言之,文本解讀是搞好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相同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讀下其結果是不盡相同的。作為教師,應該從多個視角進行文本解讀,從作者視角解讀,體會文本本來的意義,從編者視角解讀,確定教學目標,從學生視角解讀,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從語文視角,找準文本的教學價值,只有這樣從多個視角考慮,才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