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龍陵縣平達鄉中心學校,云南 保山 678300)
數學是人類進步的基石,其發源于人們日常的生活之中,而又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新課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全體教師都應清楚地認識到“生活化”對于教學而言的重要性,盡量在教學中融入實際生活的元素,以生活化的教學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融入生活化元素,盡最大努力來實現生活化的教學,以便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強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學好、學懂、學透數學奠定基礎。
“興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卻又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究其原因,興趣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促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去對知識進行探索,是教學得以成功進行的重要保證。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把握好教學目標,做好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充分準備,用心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盡量個學生透過熟悉的日常生活來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這樣,隨著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成功創設,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得以更為充分的激發,課堂的氛圍才會更適宜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才會獲得更為顯著地提升。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對“乘法”部分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考慮讓教學盡可能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到,學生在對乘法知識進行學習之前,先學習的是加減法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既要將“乘法”和“加減法”的教學銜接起來,又要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來進行情境創設。教師可以出這樣的題目給學生:星期天被媽媽喊去超市買調味料,單價10元一瓶的醬油需要買1瓶,單價2元一包的味精需要買2包,單價3元一包的食鹽需要買4包,拿去100元錢,買完東西后還剩下多少錢?由于題目中的場景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學生會對問題進行更為積極的思考,聯系實際生活和所學知識來進行計算,得出算式100-10-2×2-3×4=74(元)。此時,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學習興趣被徹徹底底的激發了出來,既順利地完成了乘法運用規則的學習,又順便進行了加減法知識的復習,從而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具效率了。
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是教師對生活中教學素材的挖掘,是教師由生活來對教學資源進行的開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清楚的知道“若是僅靠課本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教學,那么注定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竭盡所能地做到讓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探索和發現實際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隨著生活化教學資源的不斷挖掘,學生才會更為投入地進行學習,課堂氣氛才會更為活躍,教學目標才會得以更為輕松地達成。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小數加法”相關知識的時候,不能一味簡單粗暴地照本宣科,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會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帶來不可消除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從生活中去獲取可用于教學的數學素材,盡可能讓學生調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表現得更為積極,以便學生能夠對所學數學知識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并在運用中將知識掌握牢固。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適當的加工和處理:通過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深度挖掘,將算式0.5+1.5+9.5進行有效轉化,使之能夠表達為“我們需要買單價0.5元的鉛筆一支,單價1.5元的橡皮一塊,單價9.5元的鉛筆盒一個,一共需要付給商店的收銀員多少錢?”的形式。由于原本簡單表達的算式融入了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其表現形式更貼近與學生身處的實際生活,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已有生活經驗來對問題進行更為妥善的解決,迅速得出式答案“11.5”。此時,教師通過對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合理運用,可以將課本中的數學知識裝入到生活的“瓶子”之中,學生的探究欲望將會得到更為充分的激發,開始主動調用已有生活經驗去處理并解決實際問題,既用較為輕松的方式完成了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又借此機會對自身問題解決能力進行了全面提升,從而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輕松了。
教學是一個系統化過程的統稱,除包括常規的課堂教學之外,還涵蓋了課后作業。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還需要使用課后作業來使課堂得以順利延伸,盡量將生活化的內容揉進作業之中,促使課后作業的形式得以擺脫傳統的束縛,學生不只是需要完成書本上的相關題目,還要運用相關數學知識來對實際生活問題進行解決。這樣,課堂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才會得以更好的鞏固,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才會得以更為有效的提升。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估算加減法”部分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就可以向學生布置極富生活化氣息的課后作業: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分別是“一袋25kg的大米”、“一袋10kg的面粉”和“一桶5L的食用油”,大略的估算一下這些東西需要花多少錢?帶200元去夠不夠?由于實際生活和數學知識交織在了一起,學生開始不斷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去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數學知識的運用開始變得更為靈活了。此時,隨著生活化課后作業的布置,呈現給學生的課后作業變得更具探索性了,能夠成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學生可以通過課后作業更好地鞏固所學數學知識。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是極為必要的,教師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深入挖掘,將生活和教材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厘清生活和數學知識之間的具體關系,促使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能夠提升得更為迅速。當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成功實施之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了更為切合實際的應用,逐漸開始形成生活化的數學意識,生活和數學的界限漸漸變得模糊了起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慢慢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會使學生切實有效地做到“學以致用”,并在日后得以更好地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