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西漢學者戴圣在《禮記》中曾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寓諸德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我一直感覺教師的工作神圣而偉大,他肩負著整個社會前進發展的偉大使命。所以我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和言行能使學生在塑造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方面受益。曾有一些家長皺著眉、苦著臉說他們也管不了自己的孩子了,期望老師能幫他們教育好孩子;同時任課教師也經常抱怨學生不愛學習,滿口臟話,身為班主任感覺肩上的擔子很重。
在當班主任的過程中,我的愿望就是:改變孩子們身上的不良習慣,培養富有家國情懷的孩子,鍛煉孩子們說話辦事的能力,塑造孩子們高尚的靈魂。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我感覺這是教育的基礎,抱著這樣的信念去教育孩子,孩子們會更好的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孩子們像一道道彩虹豐富了我的人生,讓我和他們一起成長。下面我只談一下家校結合培養孩子的一個事例。
我的班里有一個孩子,初中的時候多次被學校勒令回家反省,自稱混過社會。入學后,不愛學習,有時遲到、曠課,拿著別的孩子的出門證私自外出,和同學打架,犯了錯誤、不找自身原因,喜歡揪別人的小辮子……面對他出現的問題我沒有火冒三丈,把他趕回家去反省,我知道發脾氣對他是不管用的,那樣做只會激發他的逆反心理和你對著干,那樣的話我就更失去了對他引導的立場了。我們學校就是教書、同時育人的場所,不能遇到問題就把學生踢到社會上了之。所以在操場上,周圍沒有我們班學生的地方,我倆席地而坐,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不是在對他發號施令,而是和他像忘年交的朋友那樣談生活、講學習、談網絡上熱門的事例,聊人們對那些事的評價,及國家對那些事的處理,慢慢地他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當,遇事也能和同學恰當的溝通了。
我們知道,學生身上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家庭教育好的孩子一般表現也是比較好的。孩子身上出現的錯誤往往反映的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于是,在和孩子交流的同時我把家長也請到了學校,孩子要想教好,必須依賴家長,家校結合才能最大程度的教好孩子。在和他家長交談過程中,我得知:孩子從小跟奶奶長大,奶奶溺愛孩子,不讓家長插手,孩子也只聽奶奶的話,奶奶去世后,他們也管不了這孩子了。但家長的不經意的話卻會成為孩子處事的依據。家長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感覺他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問題。他父親對這學生說“你做了錯事,有本事一輩子別讓人家知道”。這句話馬上讓我為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找到了根源,孩子的一些所作所為正是踐行了他父親的這句話,做了錯事想盡辦法不讓別人知道,只要沒有被當場抓住或有直接的證人,絕對不承認。家長都是無證上崗,社會上沒有評價家長是否合格的機構,在實際生活中也缺乏對家長的培訓,家長們只是摸索著前行。在交談中,我和家長探討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做的事情,明確了家長必須對事情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孩子才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和孩子家長的溝通中我了深入的溝通,最后我們達成了共識:1、讓孩子明確認識:錯的事情絕對不要干,不管是否會被發現。2、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盡力去搜尋他的優點。并且讓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對他的優點很欣賞。家長也要對他的優點多肯定,多鼓勵。建立家長和孩子、老師之間良好的溝通。3、對他犯的錯誤,這次不承認,過幾天出其不意的再問,如果不承認,過幾天再聊這事,他就承認了。4、及時和家長溝通,要求孩子做的事,同時通知家長,讓家長協助做好工作。
另外在班里開展找優點活動,同學們說一說其他同學的優點,說到他的優點,他開心地笑了。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也會珍視這份肯定,在生活和學習中少犯錯誤。如果有人整天揪著你的缺點不放,總是嘮叨,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感覺沮喪、厭煩吧。最后在和孩子的相處中,發揮孩子的長處,比如他喜歡做中心,有些事喜歡他自己說了算,我就讓他做宿舍的衛生委員,每天查宿舍。
經過一個學期做工作,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說真的,在管理衛生這塊他還是很認真負責的,每天認真檢查、通報衛生情況,不辭辛苦地爬到上鋪擦電扇(這孩子挺胖的)。其次 孩子們都有上進心,比較在意個人量化加分。在金秋合唱節大合唱的時候,領唱加的分多,他主動提出領唱,向其他英語好的學生請教英語歌詞怎么讀,反復聽錄音,練習曲調,通過練習,自己的英語程度提高了,又給自己的個人量化加了分。多加的分把他以前被扣掉的分補回來,他覺得通過努力能得到好成績,工作、學習更有干勁了。
對這個案例我也進行了反思。我感覺做學生工作不能急躁、不能只憑借自己班主任的身份去壓人,而應該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有時候不是一次、兩次談心就能解決問題的,孩子思想的形成歷經了十幾年,要想改變他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而且要動用各方面的力量,家長、老師、同學、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促進孩子的轉變。以后也許他還會犯一些錯誤,只要他比以前有了進步,就是令人欣慰的,畢竟讓他馬上全部改掉也不現實。教育事業“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需要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奮斗,這其中一定要和家長合作。
每個孩子都是一棵會長成大樹的小苗,讓我們化成和風細雨滋潤孩子干涸的心田,孩子們定會回給我們絢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