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錦州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國學經典范圍廣泛且內涵復雜,簡言之,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廣泛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這些作品以其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要始終保持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過讓大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方法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踐行。
國學經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代代相傳的影響力。國學經典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三百千弟”,亦包括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老子》、《莊子》,還包括釋家的《心經》等。這些經典作品代表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程,顯現了中華文明成果的智慧與創造力,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道德傳承。這些經典作品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也有對人類道德感知的外延。這些國學經典著作既展現了文學作品中的優美雋永,又折射出文學史上諸多瑰寶的生命力,通過形象的文學作品印證了華夏文明璀璨的發展歷程,千百年間,萬口傳誦,這些文學瑰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國學經典成為了中華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當現代性的觀念不斷侵襲人的頭腦時,國學經典成為活躍人頭腦的思想要素。在人們被保守機械主義控制不能自拔的時候,國學經典成為了人們陶冶情操的良藥。同時,哲學著作中的抽象思辨也為人們處理社會關系提供了邏輯訓練。因此,國學經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它已經被國人約定俗成的作為學校之外的學習補充。同時,在考究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中可知,時代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感是應有之意。因此,在高校提倡大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可以喚起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熱忱,涵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家國情懷是對祖國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是實現中華文明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的情感載體。大學生在家國情懷的感召下,具備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博大胸襟,明確愛國就是愛家,愛家亦是愛國,愛家與愛國是統一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通過修身齊家來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因此,家國情懷可以使大學生增加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而誦讀國學經典就成為了必要的途徑。
大學是塑造大學生思想意識的主陣地,在高校教學中,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加入時代性的要素,可以增強大學生對現代與傳統的融合。
將國學經典誦讀與新時代道德楷模案例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做到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既讓課堂氛圍生動活潑,又注重思想理論的嚴謹性與深刻性。因此,一方面,可以在課前安排5分鐘的經典誦讀環節。根據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選擇誦讀內容,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增加配樂,創設情境,然后讓一名同學領讀國學經典中相應內容,這樣,通過情境模擬,使大學生進行沉浸式文學熏陶與美學體驗,形成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在掌握盡量豐富又符合大學生思想實際的感性材料以后,采用理論講授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使大學生對國學經典著作的感性認識實現理性的升華。案例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采用新時代道德楷模相關的案例,例如“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FAST天眼之父”南仁東、時代楷模曲建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知識分子”黃大年、“當代愚公”黃大發、“全國自強模范”杜富國等同志的案例,這些事例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且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性和現實性強,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將國學經典誦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相結合。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中國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道德修養與境界的提升、優秀道德成果的認知與實踐等都可以在國學經典中找到案例。因此,通過誦讀國學經典與新時代道德楷模案例教學結合的方法,可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既可以潤物無聲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浸潤大學生的心靈,傳承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以往思政課教學中授課方式的弊端,如較為死板、主要偏向政治理論、重形式輕實效、配方陳舊、工藝落后、藥效不佳的現象與狀態。可以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內容相結合,開展討論式教學,嘗試翻轉課堂,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關注時事熱點,關注民族復興,達到人人想說話(激發表達需求)、人人說話響(鍛煉表達能力)、人人說響話(提高表達效果),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發展規劃的關注,加強對愛國主義的深刻認識,最終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愛國主義美德。
國學經典誦讀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訴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愛國主義是一致的。從道德規范角度來講,愛崗敬業既是職業道德的體現也是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誠實守信既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體現也是愛國主義的基本品質;文明友善既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愛國主義的精神氣質和自身內涵。蔡元培先生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真正的愛國就是做大事,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意義重大。愛國不分年齡,皆可懷愛國之志;愛國亦不分社會地位高低,上至國家領導,下至普通群眾,皆可以表愛國之情;愛國亦不分物質財富多寡,工薪階層與富豪們皆可成為建國之才;愛國亦不分文化程度與知識水平深淺,大字不識的文盲與學富五車的高知,皆可效愛國之行。通過對《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的誦讀,實現了感恩教育與文明禮儀的有機整合,引導了大學生從小事做起,文質彬彬,關愛同學,特別是在集體宿舍生活中,尤其需要互相理解與包容。大學生的學習多以專業或班級為單位,因此可通過關心集體,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優良學風,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誦讀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在與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后,可以更加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從而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認知。因此,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增加國學經典誦讀的形式,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國學經典的傳承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上的集體誦讀,還可以在課外實施方案的進行中大膽創新與探索。這其中可以包括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的情景劇排練與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唇槍舌劍、激揚文字的專題辯論與主題演講,或者將《經典詠流傳》的故事講述與經典傳唱交相輝映,或者搭配傳統服飾配樂歌舞表演等等。當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多形式多手段多途徑地進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中,大學生可以深化理論認識,提高理論素養,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會與踐行。因此,大學生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對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真正實現了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目標,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都得到普遍提高,自然促進了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并且通過誦讀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了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人民,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既知行合一又向上向善,塑造了高尚的靈魂,培養了奉獻的精神,最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
總之,通過誦讀國學經典著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實現了創造性的轉化與發展,加強了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