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明
(南昌汽車機電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根據我國教育廳的信息,我國高校中開設了酒店管理專業的高達170所以上,專業名稱也各異,包括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飪工藝”等等,所有的高校對這個專業的管理方法不一,甚至連招生方式都各不相同,有的高校此專業學生高達幾萬人,而有的高校卻僅有幾十人,他們不僅人數,甚至連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社會效率等等都天差地別。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狀況,是因為有的高校忽略了酒店管理專業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的問題,也就是對專業培養目標產生了誤解,而盲目追求專業的條件建設,其實就是一些所謂的“花把式”,注意不到最關鍵的問題,自然無法培養出好的人才。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酒店這一行業可謂“香餑餑”,其發展一直遠遠快于其它行業,就業率也是一騎絕塵的,我國高校學生的酒店行業就業率也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可謂是形式一片大好。我國對酒店行業的投入也一直在增加,截止到2019年,我國的星級酒店已近20萬家,可以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酒店行業的發展還會越來越快,就業前景也會越來越廣闊。而中國市場中,也有大量的國際知名酒店入駐,如排名世界前十的希爾頓等跨國酒店,這些酒店主要處在我國一線城市,而且相對飽和,而二三線城市卻是空白的。由于國際酒店的特殊性,其高層管理人才往往是外國人來擔任,中國本土人才較少。而我國本土的許多酒店,如大型集團式酒店,也聚集著很多高學歷人才,幾乎占了50%。
近年來,隨著外國品牌的入駐,我國的酒店市場已經發生了改變,由賣方市場轉變為了買方市場,酒店的關鍵問題也不是標準化管理,而是如何打響酒店的品牌、創造自己的品牌特色、酒店有何個性化服務、酒店管理條例細化等等問題。這說明,酒店對于人才的需求,已經漸漸由一線的業務熟練的基層服務人員轉變成了由一定的管理經驗、有新意、有專業知識儲備,且有著對酒店市場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入了解的管理型人才。酒店市場發生了轉變,但部分高校卻沒有敏銳地察覺到,他們仍舊將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基層的服務人員,但在今天,這些服務人員的知識已經成了人們行為素質的一部分,再將之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實屬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對于這些高校來說,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這種新的管理型的人才[1]。
酒店管理的課程模式設定應該是以將基礎課程、實踐課程、創新課程進行有效整合的一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這需要找到三門課程之間的平衡點,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三個方面進行有效地培養,更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在設計課程時,要設計有完整體系的課程,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將他們的核心觀念進行有效整合。最后,酒店行業發展飛快,課程模式也不應該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革。
酒店管理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始終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引導者,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如支架教學法等,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參照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主要有著工讀交替、產學結合、訂單培養等方法。工讀交替知道是在每一個學年或者每一個學期的末尾階段,安排為期一兩個月的酒店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將自己的所學所想或創新的想法加以實踐,更能明確之后的學習目標。產學結合是指將行業引入到教學環境中,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整合。訂單培養主要有1.5+1.5和2+1的培養方式,指的是在前1.5或2年進行理論知識的全面學習,在后1.5年或2年進入實踐,在時間過程中繼續接受教師的建議。這些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當然,這離不開酒店的配合,所以高校在設立這一專業時,就應該想到的學生的實踐問題,與酒店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這樣才能實施以上方案【2】。
如今,我國的酒店行業飛速發展,酒店管理專業雖然也同時也發展,卻始終與社會所需的人才之間存在斷層。因為高校對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課程模式過于單一,甚至還存在觀念落后的原因,不能滿足如果酒店高度專業化、服務特色化的特點。所以,在進行教育改革的時候,我們應該從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改革其教育模式,從課程設計思路和教學設計思路的發掘上入手,進一步提高培養人才的素質,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好、更優秀的人才,也只有這樣,我國的酒店管理專業才能更加健全、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