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北華大學師范分院,吉林 吉林 13211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需要提出新的優秀教師培養計劃,要求根據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養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優秀小學教師。也就是說小學教師的知識范疇要擴大,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學科內。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前提是首先成為全科教師。所謂全科并不是指對所有學科知識都完全系統化掌握,而是指擴寬自身知識面,有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求小學優秀教師相對于小學分科教師而言,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和班級管理能力,能勝任小學階段各門課程教育教學工作、能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爭當一個“知識博、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的各學科知識與能力均衡發展的小學教師。
小學優秀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承擔的教學任務涉及小學各門課程,鑒于小學屬于蒙學教育階段及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小學全科教師應有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通識類知識,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教師需要從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等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啟蒙,這就對小學全科教師的通識類知識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二是教育類知識,鑒于小學生發展的潛在性和多樣化,同時其缺乏自主意識,情感與理性調配失衡,這就要求小學全科教師掌握系統的兒童教育、心理學科專業知識。三是學科類知識,小學全科教師要勝任多科教學,需掌握多學科知識,但對知識把握的程度不必過高。四是實踐類知識,小學全科教師作為一種專業人才,還需具備實踐類知識,即小學教育的工作經驗,這需要在專業工作實踐中逐漸形成。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對全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重點掌握一門主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形成優勢學科;掌握音樂、美術、體育的基本知識,習得基本技能,一門技能型學科的相對特長;了解英語、自然科學、思想品德、安全教育、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綜合實踐等多學科基本知識,掌握各門學科的具體課程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綜合素質。“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培養能力綜合、知識綜合、理念綜合的小學全科教師是小學優秀教師素質結構發展完善的目標追求。傳統的小學分科教學以知識為目標導向,強化學科知識儲備,重視學生認知的發展。以教師本位為立場,教師往往習慣于教某一兩門學科,并習慣于深入這一具體的學科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缺少對其他學科的關注。小學優秀教師的素質結構是由其擔負的職責決定的,學科基礎知識的廣博性是其顯著的價值取向。小學全科教師能夠擔負起小學所開設的多門課程的教學。小學全科教師學科知識的廣博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改變了以往單科知識結構,擁有綜合的學科基礎知識,并且其知識結構具有靈活性和發展性。二是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和教育對象的特點而逐漸變化的,并非一成不變。三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和啟蒙性決定了小學全科教師的知識不求精深、注重綜合。具備小學各學科基礎知識,能勝任小學多學科甚至所有學科的課程教學,有穩定的教育信念、扎實的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具備小學多學科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最終目標是成為師德高尚、知識淵博、文武雙全、能畫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書式”的小學全科教師。
教育實踐能力對于小學全科教師這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來說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完成小學全科教師素質結構的培養目標,就迫切需要構建與新課改相協調的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其教育實踐能力的綜合性。當前,小學全科教師素質結構中教育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技能。小學全科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不僅要具備廣博的學科基礎知識,更要具備能夠將各類知識融會貫通并傳授給學生的能力,“授人以魚”固然重要,但“授人以漁”更是小學全科教師肩負的歷史責任。因此,為了有效地傳播知識和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技能就成了小學全科教師必備的核心素質之一。在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授予過程中,小學全科教師可以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幽默風趣的溝通技巧,甚至是生動的表演技能,展現全科教師的魅力,提升教學效能。二是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與分科教師不同,小學全科教師擁有廣博的學科基礎知識,更懂得如何運用自身的學科優勢達成教學目的。小學全科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不是簡單的組合與堆砌,而是構建全新的框架,并能夠融會貫通。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說: “如果你理解了知識的結構,那么這種理解會使你獨立前行,你無須為了知道各種事物的屬性而與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過對某些深奧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斷出所要知道的個別事物。”可見小學全科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是建構在對知識結構靈活而全面把握的基礎之上的,他們不僅要承擔多科教學,還要開展班級治理、學生活動策劃與指導等工作,任務重、角色多,角色的轉換與扮演塑造了小學優秀教師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
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在卓越教師培養方面頒布的《意見》指出,未來小學教師的發展方向是全科型,這既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教育發展的需要。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的創新性要求小學全科教師從過去單一教育的管理者轉變為教育過程的生成者、開發者和引導者。教育事業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的搖籃,這就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素質。新課程改革也倡導教師教學要去除教條化和程序化,讓教學成為一個師生互動、充滿創意、互動生成的過程。小學全科教師是否具備創新素質主導著其能否有效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小學全科教師應該通過全科化教學的創意和創新影響及帶動全體學生創新,培養一批頭腦靈活、創意濃厚、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在充滿發展活力的目標訴求下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小學全科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分解到各類教育之中,貫穿于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全過程,通過整體調控來優化培養過程,注重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個人在特殊環境中對自己完成工作所表現出來的能力的一種預測判斷,是自己對預設目標是否實現的心理表現。小學全科教師具備全面、廣博的基礎知識,具備教授多門學科的能力,與傳統分科型教師相比,更容易展現自身的專業優勢,受到外界的好評。因此,小學全科教師在小學教育的情境中更能夠對自身達成教學目標充滿信心。因為對于“語數外通吃”的全科型小學教師,更為小學生所崇拜,因為他們能夠解答學生不同學科中的問題。從家長角度而言,他們也更加接受和放心把孩子交給全科型的教師,家長只需要和一個教師溝通和交流就能夠對孩子的各科學習有全面的了解。綜上所述,小學全科教師的結構素質中自我教學效能的優越性這一特征就比較突出和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小學全科教師要求“一專多能”,定向委托培養,以適應我國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要求。基于此,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課程設計理念應堅持多元發展,即形式多元、內容多元、課程多元和評價多元。形式多元是指培養組織形式,如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獨立培養,高校與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進修學校或教研機構和優質小學聯合培養,著力構建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共同體,保證優質生源、提升培養質量、確保定向就業。內容多元是指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課程內容多元,如課程內容應該涉及教育教學理論、學校管理、學科知識、學科教學法、地理人文、民風民俗和少數民族語言等知識。所開課程應涉及小學階段所有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要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需要。
課程多元是指課程應注重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要設置大學生文化素養課程、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課程、學科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和教師教學技能訓練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教學實踐技能。評價多元是指對學業進行多元評價,基于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能力、綜合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精神、專業態度和發展潛能等諸多因素,對學生學業及未來發展進行發展性評價,即時掌握并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其轉變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明確發展目標、樹立專業精神,促進學生成長為勝任各地小學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師。
隨著農村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學校學生數量減少,按照現行師生比的配置標準,很難配齊各科專任教師。這就要求小學全科教師能勝任農村小學階段所開設全部學科課程或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當前,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主要設置的是語、數兩個學科的教師培養課程及內容,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到了農村,很難適應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所以,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應基于當前小學開設的所有相關學科課程,為學生今后能夠勝任農村教師工作崗位奠定學科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但是,全科教育并非分科教育的簡單相加,課程設置需要科學系統的整合。課程設計要強化人文、自然、藝術、實踐教學等課程,讓學生增強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提高藝術修養,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特別注重學科基礎知識的交叉融合,強化學科課程及內容整合,使學生形成綜合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學科教育教學技能,著力培養“全科型”、“一專多能”的合格小學教師。
“特色培養”是指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課程設計要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學生特色,應結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民族、各地域特點,制訂結合本地文化、有別于其他地方的課程。堅持學術性、注重師范性、強調實用性,發揚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優秀的育人文化、塑造優良的教師育人環境,在“師范性”上下足功夫,挖掘人才培養的各類優質資源,整合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培養校內外優質資源,根據學校自身人才培養面向、學科優勢和生源質量等,著力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依據學生未來就業和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優勢設置地方特色課程,讓每個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又掌握當地文化知識,使學生在就業時能快速融入地方、增強對地方文化的情感認同。在課程設計上,還要為地方文化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培養傳承和發展地方教育事業需求的本土人才。地方文化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認同,提高服務地方的能力,使學生形成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能力。同時,還應增加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特色選修課程,開展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社團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
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應特別重視和加強小學全科教師教學技能培養,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強化教學實踐技能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和專業技能。通過學科課程實驗,鞏固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要加強微格訓練,組織開展說課、講課、評課活動,開展課件制作比賽、教學設計大賽和教學情境設計等活動。通過教育見習讓學生觀摩一線教師是如何上課、如何組織教學、如何管理課堂和如何管理學生、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適應小學教學情境,適應小學“場域”。組織教學實習,讓學生試教、試做,試教讓學生做一些日常教學工作,進行備課、試講、上課、作業批改等,讓學生全程感受一堂課的教學準備和組織實施全過程。通過試做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參與教學觀摩,示范課、公開課和教學研討活動,了解小學教學實際情況。通過開展小組內部試講、聽課、議課、評課,以及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研討交流,培養學生的教學組織、管理及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和實踐智慧的形成。
優秀的小學教師需要對自身知識結構有明確的認識,同時了解小學教育教學現狀和小學生的學習狀況,培養自身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適應能力,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切實有效的培養途徑,努力成長為優秀的小學全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