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銀
(四川省蓬安縣羅家小學,四川 蓬安 637800)
隨著課改的扎實推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在:要關注每一位學生中,由于我們總會情緒、學習情感。在實際的數學學中由于我們總會遇到基礎相對薄弱數學素質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認為數學太抽象太難學,乏味因而缺乏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并逐步發展成為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將其稱為“學困生”,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應如何轉化這些“學困生”呢?
學困生”往往自我評價較低,自卑感嚴重,總以為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常常會遭受同學的歧視家長的責罵,使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加上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學越差,要想轉化學困生,首先要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作為教,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對“學困生”用心要精、要
細,切不可打擊、挫傷,要像春風化雨一樣,對他們傾注全的愛心,要耐心幫助他們,善于抓住他們身上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點進行鼓勵、表揚,切忌訓斥、恐嚇、體罰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那些“學困生”往往對數學抵觸、天倦,毫無興趣,這種消極情態阻礙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要想做請導科學調導,才能”的化,教師就需要進行精心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找準聯系,以舊引新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不中“學國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改善他們上課注意力講一些數學發展史,介紹數學的最新成果和數學對學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有些知識點的新課對人類社用親身感受的實踐作引導使學生明確身中應盡量明確身邊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以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和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要學”使數學學習對想野說中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愉快的體驗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二)聯系生活,間接激趣
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數學的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激發興趣。
(三)體驗成功,引發興趣
學習成功帶來的愉快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產生新的需要和更濃的學習興趣,我師對“學生”要低目標、小起點,可用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教師與他們共同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用這些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并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收獲的樂趣,例如,簡單的問題可讓“學困生”回答,答對了,應給予鼓勵,表示祝對學困生的作業,應先讓他們只做一題,做對了再獎勵做第二題……這樣,就會使“學困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感,就會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
(四)開展活動,鞏固興趣
學生受其年齡特征的影響對數學產生的興趣往往不穩定,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各項小博士評比”等,可把“學困生”分成小組,為他們設計特長比賽,根據他們本身的能力特點開展活動,發揮他們的優勢,促使興趣得以鞏固。
良好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是因為態度不端正,習慣未養成,時常犯數字抄錯、計算算錯、題目看錯等低級錯誤,他們經常是“一點就通,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確實令老師疼,針對這種情況,可著力培養三方面習慣:
(一)用心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學困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看到題目,眼睛一顆,不做思考就開始解答對此,應要求他們讀題要像讀課文樣做到“四讀”(眼讀、口讀、手讀、心讀),即眼睛看著題目,輕聲讀出,同時用筆劃出重點字詞,標出相關數量,在問題下標記出要解答什么。
(二)用心解題的習慣,強化書寫,要求學生認真按格式規范書寫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字跡端正,這樣能有效地避免“看錯數字”毛病的發生,讀數抄寫,要求學生解題、打草稿時邊輕聲讀數邊抄寫,這樣手口一致,數字就不易抄錯,分步解答。要求學生解計算題時畫出先算的步,如80-80÷4;解方程時畫出先解的一步,注明每步依據;解應用題時寫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等。
(三)用心計算的習慣
有人說,計算是數學的心臟,在小學,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有效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小學數學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口算天天練,每天利用5分鐘進行聽算、視算訓練,單項計算重點練,易錯之處突出練。規范草稿本,學生應有專門的草稿本,做題要像對待正式作業一樣,做到草稿不潦草,豎式排列有序,并不定期抽閱、批改,注重算法指導,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快捷速算的方法,讓他們反復實踐,總結規律,形成計算能力。
造成“學困生”學困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教學方法不當,等等,由于受年齡、知識、性格的影響,“學困生”的思想與行動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復性今天認識的東西,明天就會忘記剛剛得到表揚,轉身又做錯事,教師要不厭其煩地耐心疏導,要允許學生多次反復,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不能企圖通過幾次談話、補課、家訪就立竿見影,“反復”是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特點,對他們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反復,應客觀地加以分析,診斷原因,找準切人口,對癥施治,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