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城
(廊坊市高級技工學校,河北 廊坊 065000)
教育部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鼓勵校企合一、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的職業教育模式”。
人才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離不開職業教育,離不開中職學校。當然,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聰明才智也要在企業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充分發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引進和培養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有觀點認為,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是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在當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企業亟需職業學校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企業關注的核心是參與職業教育能否滿足其內在需求。
首先,企業亟需具備基本職業素養的技能工人。在勞動力人口急劇下滑的背景下,中職學校是企業技能工人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次,企業亟需高技能人才。當前,高級藍領工人的缺口依然很大,這也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型的一個短板;再次,企業亟需懂技術、會管理的基層干部。在90后成為勞動主力的當下,年輕的基層干部更懂得如何跟同輩打交道,在工作中能起到更好的溝通協調作用;最后,企業亟需在職工的技能培訓方面得以提升。企業職工大多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有著強烈的技能提升需求。企業的這些需求,中職學校能滿足嗎?“溫差”的存在,正在于很多時候教育鏈和產業鏈不在一個頻道上。許多畢業生進入企業后,技能上無法和普通工人PK,工作中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只講待遇不求奉獻。
所有我認為,職業素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的技能,二是基本的道德。從技能上說,中職學校學生進入企業就應該能上崗操作,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從職業道德上說,敬業、服從、忠誠、勤奮、主動這些基本的道德品質,在一些中職學校生身上卻難覓蹤影。記得一位老師傅曾這樣感嘆道: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到下班時間,跑得比師傅快;一到周末就見不著人影。好不容易傳授了一些技藝,對方卻辭職了。人員不穩定,談何技能傳承?談何工匠培養?
當前,校企合作處于教育主管部門倡導、職業學校校自發的狀態,中職學校對市場和企業不了解,與對方的溝通少之又少,很多學校沒有做企業調查,對企業人才需求不夠了解,只是單方面培養人才,教師去企業實踐制度不規范,聘用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到學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課程安排、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企業嚴重脫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要求相差甚遠。學校把校企合作工作僅僅看作解決學生實習實訓的一種途徑,少數學校的合作形式和內容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夠。學校對行業標準了解不夠,企業對教學過程不熟悉,導致一些訂單培養流于形式,停留在簽訂一份合作辦班的協議上,在共同開發課程和共同進行教學上缺少實踐。
一些中職學校常常以學生在各類技能大賽上獲獎作為高技能證明,但這并不是企業最看重的。因為在技能大賽上獲獎,不代表能在企業中創造價值。曾經有家企業高薪聘請了獲得國賽大獎的中職學校生,但該學生進入企業后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高不成低不就。正是由于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得到的成果低于預期,使得企業逐漸喪失了合作的信心。只是出于用工需求,勉強保持與中職學校的合作,但這種合作往往是淺層次、難深入的,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如何改變這種尷尬的現狀?我認為,校企合作,猶如戀愛,需要雙方用心投入、共同經營。剃頭挑子一頭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這就需要中職學校、企業在責任心和使命感的驅使下真正從實際需要出發,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中職學校是“工匠”的導師,企業是“工匠”的搖籃。我認為,中職學校是很難培養出“工匠”的。只有經過長期的職業訓練,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悟出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才可能成為“工匠”。而這樣的“工匠”,一定是在長期的企業實踐中產生的。但中職學校可以協助企業培養“工匠”。在這方面,中職學校應主動適應市場,積極踐行現代學徒制,形成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徒)、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組織教育教學、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管理與考核評價的一體化育人機制,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針對性。
中職學校是技能練兵場,企業是前線大戰場。怎樣才能練好兵?首先教官必須是打過仗、有實戰經驗的。但現在很多中職學校已經淪為純理論教學,很多教師都沒有在企業操作過相關的機器設備,面對學生“紙上談兵”。有的中職學校的教學設備嚴重滯后于企業實際需要,與時代脫軌。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如何能夠適應企業實戰的需要?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中職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教師送進企業,努力提升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教學水平,使其成為企業里的技能專家。同時中職學校應邀請企業優秀人員到學校講學及兼職教師,并積極拓展在科研開發、共建實習基地、校企合作辦學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根據實際,合理確定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三者的比例關系,建立適應崗位的課程體系。教學主管部門要以“教學緊盯企業”的方針作為指導,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合理選用教材,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構建培養學生高素質、高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體系,達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標。
總之,盡企業所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習實踐環境,加強對學生技能方面的指導,在實習學生管理方面,根據中職學生的特殊情況,探索制定適合實習生的管理制度與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合作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