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旺吉
[摘 要] 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在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相對比較嚴重,制約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分析了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從社會、職業、學校和個人四個方面探討了中年教師將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的策略。呼吁通過各方努力,關注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促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最終將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以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補齊我國教育短板。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職業幸福;轉化策略
在欠發達地區,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因素,中年教師人數相對較多。中年教師是新時期補齊教育短板、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些教師處于城鄉二元結構下,處于“工作超負荷、收入低水平”的狀態,大多存在職業倦怠思想,成為制約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解決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對于補齊教育短板、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地區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
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學校因素和教師個人因素四個方面。
1.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是區域經濟本身的限制。教育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本身經濟收入相對有限,加上區域經濟因素的限制,教師的福利待遇相對較差,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社會橫向對比,自身的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教師在職業發展進程中難免會出現懈怠心理。同時,某些欠發達地區的基礎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了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因為經濟基礎的限制,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教師職業教育等都跟不上,使中年教師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中遇到挫折,因而產生職業倦怠心理。
二是教師的實際福利待遇較低。教師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上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由于城鄉教師收入不均衡,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還得承擔沉重的家庭負擔,和自身同期的同學和發達地區教師的收入對比,自然而然地就會失去職業信心,產生職業倦怠。
三是在欠發達地區尊師重教的氛圍不濃。盡管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經濟和文化相對欠發達地區中,教師的職業認可度相對較低。社會中普遍存在著讀書不如打工的認識,直接弱化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在欠發達地區直接表現就是學生流失、輟學打工的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在社會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是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重要原因。
2.職業因素的影響
一是教師少,擔子重。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工作任務非常重。因為本身的教師資源少,年輕教師層次跟不上,所有的教學擔子幾乎都壓在了中年教師身上。教師長期處于壓力大、任務重、人員少的環境中,很難得到放松,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導致中年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的心理。
二是欠發達地區教師角色的多元化。在欠發達地區,面對本身沉重的教學任務,中年教師還得實現角色多元化。欠發達地區留守學生比較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中年教師不僅要成為留守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成為學生的朋友,有時還得承擔學生“家長”的角色。中年教師在學校中要承擔多重角色,難免產生“心有余力不足”的現象,久而久之必然產生職業倦怠心理。
3.學校因素的影響
一是學校民主管理方式相對欠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管理管理方式相對落后,在很多學校依然存在著人情管理的問題。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在實際教學中得不到學校領導的支持,逐漸引發中年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二是家長對教師的不理解。一般來講,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家長不理解的情況。如,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批評學生兩句,家長就會找教師理論。教師出于職業責任和職業道德對學生嚴厲管教,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培養學生良好的操守,不料卻迎來家長的粗暴“問責”,此種現象在欠發達地區屢有發生,使中年教師陷入深深的困惑與痛苦之中,直接導致了職業倦怠的產生。
4.教師個人因素的影響
一是教師自身對職業責任的不重視。欠發達地區的某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滿足于能夠平安無事地完成當天的教學任務,對于創新工作方式、開設專題講座、開展課題研究等絲毫沒有參與其中的熱情。
二是年齡因素的影響。在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普遍生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中。教師的精力有限,疲于應對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放松教學中的要求,這是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特殊表象。
二、將中年教師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的策略
中年教師是欠發達地區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將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逐漸完善社會支持系統。
1.提高教師待遇,重視教師職業發展
(1)加強引導,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從政府層面出發,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政府部門要深入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教育發展和經濟發展統一起來,使“補齊教育短板,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社會中形成“優先發展教育”的理念。一方面通過社會引導的形式,樹立經濟欠發達地區正確的教師觀念,保持對教師的合理評價、正確認識,充分理解教師工作的艱辛。加強師德師風教育,表彰師德高尚、教藝先進的優秀教師,大力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教育發展新氛圍。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教師法》的學習和貫徹,以《教師法》為基礎,切實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
(2)多措并舉,提升教師的福利待遇。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福利待遇。一是有效利用國家政策導向,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提高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二是增加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適當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的待遇,保障教師正常生活所需,縮小地區間教師的收入差距。三是統籌社會因素,將社會資金運用到學校現代化建設上來。通過國家財稅政策的引導,將社會資金引入欠發達地區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加速學校現代化建設,緩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難。以上三種提升教師待遇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滿意度,使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能夠自覺地將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
2.協調教育資源,增強職業幸福感
(1)建立“幫扶”機制,減輕教師負擔。針對目前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承擔教學中主要任務的情況,面對教師人數少、教學任務重的現狀和教師出現的職業倦怠,可以通過建立區域間“幫扶”機制來緩解中年教師的工作壓力。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協調區域教學資源的形式,加強幫扶和被幫扶地區的教育協調,統一調配教學資源。如此,將豐富的教學資源幫扶到經濟欠發達地區,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工作壓力,提升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2)落實繼續教育措施,加強教師的職業培訓。欠發達地區的中年教師,大多存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在不斷地重復中,教師的工作熱情也會逐漸降低;加上自身角色的多元化特點,每天重復在單一的教學工作和繁雜的學生事務性工作中,缺少探索性和創新性。因此,必須重視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的繼續教育,促使中年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職業,做好職業規劃,增強中年教師應對教學壓力的能力。通過繼續教育,喚醒中年教師的教師責任感、自信心和幸福感。
(3)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實現教師互動交流。一是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強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為教師提供先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保障,使教師可以便利地通過網絡實現與外界的教育教學交流,拓展教育視野,避免教師每天局限在固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中而故步自封,自我滿足。二是實現區域教學交流。教育部門統要籌教學資源,組織區域教學交流活動,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有無,消除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在教學中孤獨無援的感覺。一方面是通過派遣中年教師“走出去”學習的方式,讓中年教師參與到各地優秀教學資源和教學論壇研討活動中,接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將學習成果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另一方面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將國內外教育專家邀請到欠發達地區進行專題講座和教研指導,讓中年教師參與到實際教改活動中,不斷提升中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最終化職業倦怠為職業幸福。
3.學校加大力度,重視中年教師工作
(1)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美國學者Rosenholtz在1992年就提出了學校組織環境模式,詳細地闡述了學校建立統一和諧的機制對于學校工作效能的重要促進作用。為了將中年教師的職業倦怠心理轉化為職業幸福,學校管理活動中應該處處充滿人性化的音符。首先,在學校內部搭建“以人為本”的管理平臺。以建設民主平等的和諧校園為抓手,以滿足中年教師發展中的實際需求為目標,通過學校領導與中年教師的雙向溝通,實現學校內部和諧發展。其次,建立高效的組織機構。形成校長統一負責、分管校長組織協調的校內長效發展組織機構,讓中年教師參與到實際的學校管理活動中,增強學校管理的向心力。最后,打造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能增進教師之間內在的情感交流,有效地抵制市場“物化”觀念的侵襲,從而實現學校的人性化管理,同時,使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時時體會到“累并快樂著”的幸福感,最終消除職業倦怠心理。
(2)加強中年教師心理輔導工作。在欠發達地區,積極開展教師心理輔導工作是實現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的有效措施。因此,學校必須重視中年教師的心理輔導,強化心理干預,邀請心理學專家到學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校內短期培訓、學習討論和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幫助中年教師消除心理陰影,明確職業發展規劃。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設專門的心理咨詢網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一對一地進行心理健康咨詢,以緩解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實現教師心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給予中年教師特別的關愛。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經歷了教學的成熟階段走向人生責任階段,自身在教學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承擔著大量的教學任務,已經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干。但由于知識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日常工作中壓力較大,加上家庭的負擔比較重,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問題。針對此種現象,學校領導應該重點關注中年教師的身體狀況、心理健康和生活情況,通過合理的方式幫助中年教師克服教學上、生活中的困難,助力他們將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
4.教師自我提質,提升教育專業素養
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通過常態化學習,在工作中找到職業的樂趣是轉化職業倦怠最有效的方法。教師不僅是教育者,更是學習者。因此,中年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學習觀念,確立較高的學習目標,增強發展觀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要求。
二是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一方面客觀地評價自我,調節自身在工作中的壓力,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在工作中學會肯定自我。另一方面是積極調整情緒。中年教師要學會積極應對工作中的壓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在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對學生、家長和同事,在生活中要面對家人和朋友,非常容易因為角色定位不明確而引發定位缺失的問題,導致出現人際關系矛盾。因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效處理與學生、家長、同事和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是教師實現職業幸福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和諧的工作和生活氛圍中,教師才能走出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感。
綜上所述,因為地域因素和年齡因素的限制,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現象相對比較嚴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通過各方努力,關注欠發達地區中年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有關工作,促使教師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最終將職業倦怠轉化為職業幸福,以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補齊我國教育短板。
參考文獻:
[1]范福利.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及解決對策[J].吉林教育,2018(2):77-78.
[2]王麗萍.如何消除教師職業倦怠感[J].甘肅教育,2017(23):20.
[3]牛申繪.淺談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J].青春歲月,2017(5):223-224.
[4]趙士兵,楊宏林.克服教師職業倦怠增強教師幸福感[J].教書育人,2016(2):56-58.
[5]伍雄偉.淺析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成因及對策[J].教師教育論壇,2016(8):74-7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