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梅
摘要:近幾年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物流領域新技術及新理念的不斷更新,使得物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高職院校如何對接行業、企業職業標準,已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基于職業標準的課程改革是必然趨勢,本文研究了物流核心課程《配送作業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分析與探討了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及實施方法和意見,對物流相關課程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職業標準 ? 職業教育改革 ? 課程改革
一、《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互聯網及電商經濟的發展,我國物流配送行業不斷向復雜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在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物流及相關崗位的職業標準也在不斷變化調整,那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做到與行業、企業相融合,已成為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時提出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教育教學標準,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指明了方向。
本文結合作者《配送作業管理》教學經驗及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出發點,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作業規范為標準,以崗位任務為驅動,以作業流程為模塊,研究了《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二、《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實施
(一)明確課程定位及教學目的
《配送作業管理》 是山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和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圍繞配送作業的業務流程,依次介紹配送中心的認知、訂單作業、揀貨作業、流通加工、送貨作業、補貨、退貨及配送作業績效評價等知識點,涵蓋了物流出入庫實操、配送中心規劃布局、配送路線優化、客戶服務等諸多知識點,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技能課。
從職業能力的標準出發,將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具備面向制造企業、零售企業、消費者等客戶提供配送服務的物流配送企業(或企業的配送部門)的基層操作管理人員(如驗貨員、理貨員、揀貨員、配貨員、送貨員、信息員等)崗位職責中所應具備的基本操作技能與管理技能。并且要充分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單一或綜合的配送作業任務,并對完成的任務的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
(二)《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思路
通過與行業、企業專家對物流管理專業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根據物流配送領域的工作內容與過程進行課程開發與設計,以業務流程為主線,將課程內容分解成七個教學模塊,以各個能力訓練模塊為載體,模塊之間通過業務內容相關聯,以完成具體工作任務為目標開展課堂教學。每一個模塊的教學主題都結合企業工作實際設計,學生在學習和實操過程中更有針對性,通過模擬工作場景,學生以小組形式分角色完成工作內容,充分體現崗位協同的綜合能力要求,增加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深化文化素養、物流技術和綜合技能學習與訓練。
(三)《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通過對《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進行分析,從配送業務的職業標準出發,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出配送作業的七大教學主題,每個教學主題(模塊)包括不同的工作任務,這些工作任務可以以知識點講授和實操兩種形式展現。
知識點的講授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以微課或布置任務的形式將基礎知識點發布到學習平臺(如超星學習通)上,供學生預習,課中將理論與實操的講解貫穿到每個學習任務中,課后為整個學習過程的總結,作為查漏補缺,鞏固知識點。實操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充分體現“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著重學生配送崗位實操技能與綜合技能的提升。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1)將配送作業崗位職業能力標準細分
①客戶訂單處理能力
②揀選、加工、包裝作業組織能力
③優化配送路線,積載車輛及送貨能力
④合理組織補貨能力
⑤合理組織退貨能力
⑥配送作業績效評價能力
(2)根據典型的工作任務,設計出如下模塊
①配送作業認知
教學內容:配送及配送中心基本常識及配送業務基本流程介紹。
教學設計:通過視頻介紹、動畫演示等手段,認識配送的概念及類型等,從而理解配送對經濟運行的重要性。以配送中心作為載體,整體認識典型配送工作的全過程,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②訂單管理
教學內容:包括接受訂單、客戶信用確認、訂單形態確認、建立客戶檔案、存貨查詢和存貨分配處理等。
教學要求:利用課程資源,對訂單進行分析和處理。
教學實訓:訂單處理實訓及訂單處理優化實訓
③揀貨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包括揀貨的概念、揀貨方法選擇、揀貨路徑規劃、揀貨作業計劃、揀貨作業基本原則、揀貨作業區域規劃、揀貨作業信息傳遞、揀貨作業流程優化以及揀貨技術。
教學要求:學生能根據具體業務要求,選擇正確的作業信息傳遞方式、合適的揀貨設備、合適的揀貨單位,按照揀貨作業流程操作,制定揀貨作業計劃并實施計劃。
教學實訓:摘果法與播種法操作實訓
④流通加工
教學內容:流通加工的形式、典型流通加工的工時計算、流通加工的作業排序、包裝技術、流通加工的合理化等。
教學要求:在了解流通加工的類型、作用、技術等的基礎上,能夠針對具體的加工任務組織安排工作,能對流通加工任務進行排序。
教學實訓:合理組織分配流通加工任務
⑤送貨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包括配送線路設計、車輛積載等。
教學要求:掌握路線優化、調度積載等知識,并能夠運用知識優化設計配送線路,能夠正確完成車輛配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實訓:配送線路優化設計實訓、車輛配載實訓
⑥補貨及退貨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補貨及退貨原則,補貨方式,補貨及退貨作業流程知識及作業方法。
教學要求:能利用模擬實訓,完成手工補貨流程操作;能利用模擬實訓,完成退貨操作。
教學實訓:補貨作業實訓、退貨作業實訓
⑦配送作業績效評價
教學內容:配送作業績效的指標體系及配送作業績效的評價分析。
教學要求:能夠利用基本的指標評價部分配送工作的績效。
教學實訓:訂單作業績效評價、揀貨作業績效評價
以上模塊的教學實訓可采用虛擬模擬實訓如VR或Flash游戲和學生分組手動實操兩種形式開展。
(3) 教學考核與評價
教學評價是反映教學效果的體現形式,遵循知識、技能和素質、能力形成的客觀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利用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考核方案如下:
考核分為過程性考核和結果考核(期末測試)兩部份。其中過程考核占50%,結果考核占50%。
過程考核包括考勤(超星學習通等學習平臺的學生簽到率)、課堂表現及配送實操技能等三部分,期中技能考核包括儲配方案設計和配送實操兩個部分,也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模擬工作場景,根據案例資料,學生分組或單獨完成某項作業任務,并根據配送工作環節,制定詳細的評分標準。
三、《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改革實施建議
(一)教師隊伍建設
《配送作業管理》課程的教學團隊應該由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組成。為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理論與崗位實踐能力,校內專任教師可通過學期內下企業在崗實踐的方式學習企業最新的技術及理論,可將教師在企業實踐學習時間折算為教師在校教學課時,提高教師下企業學習的積極性。校外兼職教師可由企業一線配送作業崗位的實操人員擔任,以講座,錄制崗位實操視頻,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進行。
(二)課程資源建設
配送作業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更新速度快,傳統的教材及實訓室都無法做到及時更新知識點和實操模塊。在課程資源庫建設方面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知識庫的更新,可通過錄制微課及flash動畫等方式將更新的碎片化知識補充到課堂教學中,其中實操部分的視頻可以由企業一線實操人員錄制,由校內教師歸納整合,既可以做到實時更新知識點、對接企業崗位標準,又能降低投入成本。
二是實訓模塊的更新,可引入虛擬現實技術(VR),既能實現逼真的實訓場景,又解決了學校資金短缺或實訓場地有限無法建立真實實訓中心的難題。
(三)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兩個方向:一是面向商貿流通企業的配送中心、專業配送企業等開展教科研、學生頂崗實習等方面的合作。二是與物流科技及設備等公司合作共同開發“理實一體”的教學產品,充實教學資源,輔助課堂教學。
四、結語
配送是物流的縮影,它幾乎包含了物流的所有功能,配送作業的水平反應了物流的處理能力,本文以《配送作業管理》這門課程為對象,研究了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案,目的是能為高等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之路提供探索的方向,由此推動構建基于職業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物流行業企業需求,服務地方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向華.微課設計與高職《配送作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融合研究[J].物流科技,2015,(02):143-145.
[2]李朝敏.產教融合視角下的配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物流科技,2016,(01):153-156.
[3]沈文天.配送作業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