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春
(江西省南昌市鐵路一中,江西 南昌 330002)
初中數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其學習內容較為抽象難懂,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對繁冗復雜的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努力研究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升教學質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反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與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傳統教育模式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占據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往往是教師,一節課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被教師安排的滿滿當當,學生被迫成為課堂教學的觀眾,教師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缺乏課堂存在感,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講解的是考試必考內容,注重教學的量而忽視了質,教師所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只是一味地將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性學習,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教師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關系的好壞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高低有著很直接的影響。不良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對該學科產生抵觸反感心理,其課堂教學氛圍相對較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而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實行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努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理解尊重學生,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推進作用,其意義有以下兩點: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處于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是教師,學生課堂參與度低,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做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1]。
教師在實行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有一定的掌握,同時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優化教學策略使之能夠滿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
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符合目前人才培養的需求[2]。教師要打破常規的課堂模式,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對應的教學情境,如趣味知識競賽等,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競賽中,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實用性學科,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一觀點準確傳輸給學生,吸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及時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答疑解惑,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不再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同時能夠改變學生對教師的傳統想法,讓學生認識到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嚴師形象,而是生活中的引導者和同行者。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占據學習上的主體地位的是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相對較陌生,只是簡單的師生關系,甚至有時這種師生關系會變得緊張。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打造出師生交流互動的高效課堂[3]。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初中數學教學在開展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有充分的掌握,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發表自己對數學學習的意見與見解。教師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反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解答,對學生的意見建議要虛心接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案,在此過程中,會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拉近師生關系,有效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亦師亦友是最有效且最理想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與學生精神上的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成長、互相促進,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實行亦師亦友互動式教學,能夠有效增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